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极端痛苦之价值:伊格尔顿论悲剧的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11 07:08

  本文关键词:极端痛苦之价值:伊格尔顿论悲剧的当代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伊格尔顿 悲剧 前反思存在 后悲剧精神


【摘要】:悲剧在当今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伊格尔顿却认为这正是讨论它的一个很好理由。伊格尔顿从人性伦理的角度对悲剧观念作了重新阐释,并赋予许多悲剧性的重要命题以新的内涵,他揭示了现代人类主体作为悲剧性的存在,以及这种碎片性主体所蕴育的革命力量,同时深刻地指出社会如果建立在压制人性的基础上,那么任何社会都是失败的。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关键词】伊格尔顿 悲剧 前反思存在 后悲剧精神
【分类号】:B83-05
【正文快照】: 从《审美意识形态》开始,伊格尔顿关注的是意识形态的暗性运作,并努力“在审美话语精神内涵的内在分裂中探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张力意义,从而揭示美学话语的内在运行机制”[1]。在他看来,审美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统治者正是充分利用审美的理性对混乱的感性现实进行编织,用以维护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激进美学的逻辑和立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尹莉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伊格尔顿政治批评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曲师;;论福柯的身体政治美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韩模永;;论伊格尔顿对本雅明“解构”思想的接受[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6 董学文;;“实践存在论”美学何以可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兼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曾雪雨;;谈《二十年后》的空白艺术[J];长城;2012年04期

10 赵丹;刘洋;;走向文化政治诗学——伊格尔顿与他的文化政治批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艳;;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新生代美术中日常生活表现的拯救路径[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3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杨颖;;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一点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张艳芬;孙斌;;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国如;超越他者,成为主体[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胡牧;从承继到创新,从启蒙到娱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铭;LOUIS VUITTON 专卖店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晓霞;朱天文小说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安晓东;大众传媒时代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6 代美丽;空纳万境[D];河南大学;2011年

7 孙迪;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置意象[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孙煜;论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三达;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的批判性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晓伟;从“无地彷徨”到“地火奔突”[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永成;美学化政治乌托邦的幻灭和启示──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政治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丹露;;伊格尔顿的身体美学话语与审美意识形态理论[J];创作评谭;2005年12期

2 徐刚;;美学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美学批判——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J];理论学刊;2006年02期

3 王杰;;历史与价值的悖论——特里·伊格尔顿的美学理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8年00期

4 王天保;;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李子芯;;伊格尔顿美学中的身体主体性论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王天保;;美学与生活世界的理想——伊格尔顿的西方美学史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5期

7 ;卷首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年01期

8 马驰;透视历史 关注当代——评伊格尔顿的美学观[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3期

9 陆扬;读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01期

10 赵昌龙;审美实践与审美乌托邦——评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文放 扬州大学文学院;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张再林 李军学;身体美学:西方与中国[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伟;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格明福;审美意识形态:从路易·阿尔都塞到特里·伊格尔顿[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圣男;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理论的建构[D];湖北大学;2013年

4 许娅丽;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肖宏德;审美的政治寓意[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王文勇;审美与恐惧:克尔凯郭尔审美悖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11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11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a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