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和审美:阿多诺之后
本文关键词:美学和审美:阿多诺之后
【摘要】:阿多诺认为美学的义务在于思考"经验的非同一性"。传统美学主要研究艺术边界的灰色地带,韦尔施认为阿多诺是传统美学的忠实信徒。比格尔则对先锋派用力较勤,他在《先锋派理论》中认为,正是那些真正激进的和颠覆性的先锋理念引发了将艺术作为一种体制的思考。和海德格尔一样,阿多诺也强调艺术中真理的作用。阿多诺认为伟大的作品可以等待,我们应该从我们自己的优势视角来考察过去的艺术。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一种新的艺术和审美感受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了。结合阿多诺从优势角度来研究过去作品的原则,本雅明的声明取得了另外的意义:置身于"属于我们的瞬间",过去的艺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而彻底地被纳入到目前或更新的艺术之中。在后现代,商业化和商品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所有领域。艺术可以"找到一种方式"在审美领域里延续其生命,而不是在纯美学领域。当代艺术与当代政治非常相似:它们都已商品化。
【作者单位】: 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研究院哲学研究所;
【关键词】: 阿多诺 审美 美学 美学理论 艺术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12&ZD0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9
【正文快照】: 属于我们的瞬间是什么? ———米歇尔·福柯 正如阿多诺常说的,美学总是相对落后于艺术 的整体发展。作为一种研究领域,美学已常常无法 实现其为对象提供阐释、评价和身份确认的目的, 该对象仍然主要是指艺术。更有甚者,往往正是艺 术家们在怀疑美学的作用,他们问,“为什么既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苏君;论审美的中介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A.迈克莱什,陈蓓洁;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J];世界哲学;2005年05期
3 施立峻;;阿多诺美学的总体性及其难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杨修进,唐俐娟;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孙桂芝;;《外国文学史》教学中的审美认识追求[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6 张会娟;;论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功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1期
7 郭春明;;艺术对抗异化——阿多诺的审美救赎之路与现代主义的终结[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8 刘培;;技术因素在设计审美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年07期
9 张建瑜;;浅论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观[J];黄河之声;2007年03期
10 陈丹;;阿多诺[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乔国强;;用异端向正统挑战的阿多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4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5 斯蒂芬·哈伯;孙斌;;适应于资本主义的心理学条件:对阿多诺运用精神分析的一个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6 张红运;;《水浒传》妇女群象审美新探[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周显昌;;浅谈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中的审美[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8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10 王晓棠;;要培养观众的审美[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有关“裸”的审美疲劳[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吕晶田;审美的文化眼光[N];美术报;2005年
3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4 浙江省鄞州中学 王陈香;培养审美的眼睛[N];美术报;2006年
5 刘金祥;与草原的审美约定[N];文艺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安仲文;开户数下降或致新基金发行“审美疲劳”[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冯德良;惊世骇俗的审美[N];中国商报;2004年
9 关耳;北京小学生参加艺术培训情况调查分析[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周海宏;艺术与艺术家的本质及现代艺术“打假”[N];中国艺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2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3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5 陈士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D];扬州大学;2008年
6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杨光;形态与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9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丁乃顺;阿多诺道德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砾;论声乐教学实践中一些观点的辩证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高海燕;关于祁太秧歌的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邹启华;现代纤维艺术视觉语言审美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4 孙相宁;服装审美探微[D];吉林大学;2005年
5 孙鹏翮;论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现代艺术观[D];辽宁大学;2011年
6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千里;风格与审美——英语散文翻译初探[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刘念祖;论生态建筑的审美趋势[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石远鹏;论大学校园文化在美育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范瑞红;殷商王畿故地《诗经》“风诗”与殷商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29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2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