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灵商高启与审美进阶状态的同一

发布时间:2017-10-14 14:30

  本文关键词:论灵商高启与审美进阶状态的同一


  更多相关文章: 灵商 审美 状态 同一


【摘要】:近来有研究提出了灵商的概念,并指出当下人灵商非常低下,亟待提高。而要实现灵商高启,又须借助审美以及审美教育,简言之即需"以美提灵"。从个体灵商处在高启时与其审美处于进阶时两者的神经基础及对"高峰体验"、"终极关怀"的感受的对比来看,灵商高启和审美进阶两种状态是类似甚至同一的,"以美提灵"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
【关键词】灵商 审美 状态 同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研究”(09JZD0009)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2012年,笔者对灵商高启(简称“高灵”)的本质作出了论述,证明“高灵”与“完人”(完善人格)实际上异词同义———个体要实现“高灵”就必须使自身人格结构中的“三性”(理性、感性、灵性)、“三我”(自我、本我、真我)或者“三识”(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相互统整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玉能;;审美意识与大脑定位[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德胜;崔忠洲;徐刚;赵建玲;;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重构及其功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申圣庆;;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汪沛;;论高校就业指导中的“和谐服务”理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王丽云;;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周德海;;论价值和价值观念的基本类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刘瑞平;马文革;叶兵;;高校在科技文化发展普及中的作用和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杨丹;冯泽永;;胚胎研究及其伦理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9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程民治;论“科学美也是难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衡炳锋;;物理之美与物理教学之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3 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李兰芬;王永明;;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琦;;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浅议[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陈坚;连榕;;心理健康标准三维层次模型探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马天俊;;哲学导论的描述使命[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韦成国;;谈学习动力的提升[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实施十二五规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剑;黄婷;;朱家骅的科学观念与国民政府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10 刘昱东;;“中立主义”与和平主义——试论罗素的道德哲学与和平主义思想之关系[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4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8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黎黎;满足南宁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对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胡羽;态度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邹志勇;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6 雷群;欧洲中世纪圣像画的形式语言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海燕;现代生物技术对生命伦理的挑战[D];苏州大学;2010年

8 季春燕;论艺术班的诵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9 葛娟;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初青瑜;问题解决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凌云;从审美探讨美的本质——德国古典美学学习札记[J];中州学刊;1988年04期

2 曾永成;评一种审美超越的神话[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3 方蔚林;论审美移情[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4 张谷平;从生活感到审美感[J];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5 刘双贵;距离:揭开审美奥秘的钥匙──距离美学丛论之一[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6 逍遥;审美与医学美容[J];华夏文化;1996年03期

7 刘正国;;虚实本质及形态的美学思辨[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8 陈望衡;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J];江海学刊;1997年04期

9 李慧智;审美的文化与文化的审美[J];华夏文化;1997年03期

10 杨立元;审美心理结构的探求[J];新东方;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罗新宇;;美的社会学定位——对美的历史起源的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查常平;;作为意性文化的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鲁晨光;;用需求美学取代功利美学——兼析作为证据的鸟类多彩羽毛[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彭萍;;城市建设的美学思考[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2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静;审美:换一种心态[N];安徽经济报;2004年

4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5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6 陈遵沂;境界向往中的哲思与审美[N];人民日报;2004年

7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代丽丹;中国化的审美与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02年

9 陈遵沂;哲学式沉思与审美式沉思的相通相融[N];光明日报;2002年

10 赵涛;大境界有大智慧:审美视域中的科学[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3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6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4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燕;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变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8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理想论[D];安徽大学;2002年

9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孟祥海;几何世界:认知与审美[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31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31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7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