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新时期的“美学热”——以李泽厚和高尔泰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重新审视新时期的“美学热”——以李泽厚和高尔泰为中心
【摘要】:新时期之初兴起的"美学热"是具有启蒙现代性思想内容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历史产物。作为这次"美学热"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和高尔泰分别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建构主体性美学,各自以片面的方式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丰富内涵。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美学热” 人道主义 主体性 审美现代性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12&ZDD013)的子课题“新时期文艺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及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与移植模式研究”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继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时期再次出现了“美学热”。这次“美学热”的形成与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探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美学各派都在深化扩充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而真正引领新时期美学热的中坚人物是李泽厚和高尔泰,他们分别从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尔太;;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J];学习与探索;198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裕芳;智慧·健康·意志──整体地走近老子的若干断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李海燕;;“自然人化”探微——评李泽厚的“自然人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4 潘鸿宾;;身份危机下的艺术坚守——邢中桂水墨人物画解读[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高星海;论中国艺术的模糊美[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张喜贵;;“人心”与“文心”的分裂——论王褒诗品与人品中的两面性[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7 杨丽萍;东西方文化比较:论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任公伟;论朦胧诗与朦胧美的特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9 郑晓杰,谢洪琰;试论创作原动力对美术创作的影响[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3期
10 张大鸣;;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薛富兴;;“后实践美学”略论[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2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4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7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9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向丽;论新时期政治抒情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晓燕;吕o偵姥枷胙芯縖D];西北大学;2011年
4 徐美灵;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泽明;哲学与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艺术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中华;审美与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哲;浅谈基础教育中的风景写生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岩;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的美学阐释及其现代意义[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9 肖定艾;中学德育“以美育德”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玲;高职院校审美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维一;天时·地利·人和——影响“通俗”与“哲理”界定的因素[J];上海戏剧;1989年01期
2 尤西林;;“美学热”与后文革意识形态重建——中国当代思想史的一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J];学习与探索;2009年06期
4 赵士林;;对“美学热”的重新审视[J];文艺争鸣;2005年06期
5 胡宗勇;;论第三次“美学热”中美学研究的泛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6 胡宗勇;;论第三次美学热中学界对马恩美学观的阐述与发掘[J];文教资料;2012年31期
7 胡健;;复兴的美学——对新时期“美学热”的反思[J];美与时代(下);2011年01期
8 刘春阳;;社会学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美学热”[J];文艺研究;2014年06期
9 马奇;《美与艺术》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10 ;2012年的本刊[J];美与时代(上);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馨曼;;马克思《手稿》与中国美学热[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晓寒;中国1980年代的“美学热”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于U,
本文编号:1032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32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