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助力“日常生活审美化”探析
本文关键词:数字媒介助力“日常生活审美化”探析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议题在中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接受度。数字媒介依靠网络技术实现了实时互动和共享,也使艺术传播超越时空、身份阶层等限制。媒介的应用使艺术泛化,改变传受双方身份,加快生活节奏,也在降解艺术品质,弱化人的深层审美体验。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 媒介 传统
【分类号】:B834.3
【正文快照】: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程度“日常生活审美化”由英国学者费瑟斯通首先提出,他将其表征为后现代社会的特点,并专门开辟一章篇幅论述,从三种意义上解释:首先是指那些艺术的亚文化现象,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本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马娣子;后现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车晓勤;试析转型期文学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段进义;;论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双胜;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雁;消费主义下的传媒与传媒中的消费主义[D];安徽大学;2010年
3 刘元媛;中国男性时尚杂志对男性气质的建构[D];安徽大学;2010年
4 冀志强;美学沉思与中国哲学观论[D];安徽大学;2010年
5 石岚;从文本到文化[D];安徽大学;2010年
6 詹道勇;“看”与“炫”的快舞[D];安徽大学;2010年
7 夏远航;手机报语言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郭文君;我国房地产报纸广告诉求方式的演变研究——1998-2008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孟Pr;艺术经典的文化哲学思考[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王小丽;詹姆逊主导文化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弘;;“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粤海风;2005年04期
2 赵文俊;;“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逄增玉;李跃庭;;理论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4 周莲红;;身体在场、精神缺席的视觉盛宴——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5 于显凤;;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含义的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6 黄柏刚;;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7 张宇红;;儒家中和思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文学教育(上);2009年06期
8 王倩;;从日常生活审美化来反思艺术与生活的界限[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11期
9 徐凌;;审美的生存本质 生存的审美维度——评“日常生活审美化”[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10 解中媛;陈倩;;美学之春引领生活之夏——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实现[J];科技风;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李春青;;“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飞龙;;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6 马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存姿态研究——简论《宋:诗一百首》中的生命智慧[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胜 杨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边界”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周宪;审美是日常的[N];光明日报;2007年
5 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误[N];光明日报;2008年
7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8 杨厚均;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6年
9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徐清泉;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新规律[N];文汇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方帅;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休闲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军;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探研[D];新疆大学;2008年
4 梁书;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10 孔令霞;日常生活审美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70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7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