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朱光潜前期著述中的“有机体”与“有机观”考辨

发布时间:2017-10-26 01:30

  本文关键词:朱光潜前期著述中的“有机体”与“有机观”考辨


  更多相关文章: 朱光潜 有机体 有机观 两个维度 现代学者 近代学者


【摘要】:"有机体"和"有机观"是朱光潜前期著述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考察朱光潜前期著述中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最早是在1927年,最迟是在1944年,朱光潜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相当广泛,涵盖了政治观、社会观、人生观和艺术观等多个方面,稍显驳杂,但仍然可以梳理出朱光潜使用的两个维度:历史史实与认识指南。从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情况来看,朱光潜前期并非是西方意义上的一位"现代学者",而是一位"近代学者"。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朱光潜 有机体 有机观 两个维度 现代学者 近代学者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有机体”和“有机观”是朱光潜前期著述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目下的朱光潜研究对此已有涉足。钱念孙曾提出:“朱光潜以有机整体观念考察人的审美活动,并引起自己学术思想发生变迁的过程。”[1]劳承万也谈到朱光潜“知识结构的塔状本体(博与约)和有机化(生命化)”的关联,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琰;;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江守义;刘欣;;“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何华;;朱光潜的美感经验——之“心理距离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4 薛磊;;再论沈从文与朱光潜的文学守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5 O@同壮;;人生的艺术化:“鱼相与忘于江湖”——朱光潜与庄子美学精神[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张琦;英国文化对朱光潜的支持与规定[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邹元江;刘暄;;狄德罗“理想的范本”与中国戏曲“传家的衣钵”——重温朱光潜关于“演员的矛盾”的论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贺根民;;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学者——朱光潜的“魏晋人”人格理想及其救赎[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张泽鸿;;朱光潜论诗的境界:意象与情趣的契合[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井春燕;;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教学原则刍议[J];考试周刊;2010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海铝;意境的现代阐释[D];浙江大学;2005年

3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4 季臻;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宏超;学科与思想: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D];复旦大学;2008年

6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7 徐沛之;从移植到扎根—香港现代书法史研究(1945-2010)[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8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刘军平;艺术与大众[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陆赢赢;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和“文艺伦理观”的接受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滕耀霆;新作家群体的崛起和未来发展[D];浙江大学;2011年

4 刘壮;朱光潜《诗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焕霞;朱光潜翻译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涂晓慧;论朱光潜的自由主义文学观[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梁飞雪;何其芳文学批评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孙丽萍;古典诗学的现代阐释[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念孙;“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评朱光潜早期文艺功利观[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2 闫国忠;再论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陈学勇;录朱光潜一篇文言文[J];新文学史料;2000年02期

4 吴桂美,何新文;朱光潜赋论简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李国显;夏洁;;“超脱思想”对朱光潜美学体系的影响[J];四川戏剧;2007年03期

6 周红;;新发现的四篇朱光潜佚文[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柴静;;此身 此时 此地[J];时代青年(悦读);2011年05期

8 朱良志;纪念朱光潜宗白华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9 陈涵平;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情感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10 吴泰昌;;朱光潜与叶圣陶的长久相处[J];雨花;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张健;;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宛小平;;美学史的写作——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非谈[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夏洁;;朱光潜编辑美学思想论[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光潜;;朱光潜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9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刘伟红;;城市发展与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必然转变[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贵君;朱光潜文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N];文艺报;2011年

2 陈运旗;朱光潜在乐山[N];乐山日报;2009年

3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丁杨;“亲历大家系列”带读者走近巴金冰心朱光潜[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王攸欣;怎样作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王攸欣;良知与逻辑:学术批评之底线[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肖鹰;学者的命运:坦诚面对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谢仲礼;在“朱光潜范式”下前行与突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谢颖;美从何来?[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吴振峰;一次精神还乡[N];人民公安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2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3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5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6 宇海金;乔治·H·米德的自我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余锐;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钟勇;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9 仲崇玉;法人人格学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张敏;自我研究中个体与社会二元紧张的解决路径[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佳惠;朱光潜写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滨;朱光潜早期文艺批评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郑素华;论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性[D];扬州大学;2004年

5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芬芬;[D];北京大学;2005年

7 陈恒;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8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9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10 翁锦涛;从朱光潜美学理论角度解读加里·斯奈德诗歌[D];广东商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096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96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