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的审美和谐建构
本文关键词:“灵”与“肉”的审美和谐建构
【摘要】: 自古人们都在追寻哪里是我们温馨而充实的精神家园。对终极存在的关切,对人生根基的探询,对未来理想的依托,是人之为人最内在的、最深刻的精神本质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哲学研究和宗教的追求中,也体现在审美活动的深层价值意酝中。审美活动是人内在灵魂层面上的活动,承载着满足人的最高心灵旨趣,即人对无限的不断向往和对未来不断探问的超验追求的精神。然而我们无限向往的精神家园就象壮美的景观永远在我们想象的远方世界中,在我们的足下是充满疲惫和快乐、失望和希望的征程。 我们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疲惫、快乐地寻求着,结果是更加迷失自我,精神与肉体、“灵”与“肉”更加疏离,难以达到自我的和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突出的表现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普遍现象的异化发展。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和争论是我国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对此现象的各种争论入手来阐述、分析和探究“日常生活审美化”异化发展这种现象的本质,产生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和这种异化发展现象造成我们“灵”与“肉”痛苦分离的现实结果。通过认识、阐述、分析中西美学家试图解决这种日常生活中“灵”“肉”分离的异化现象的各种途径来探究它们的可行之处及其不足。重点是通过对其中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的认识和分析来试图实现“灵”与“肉”的审美和谐建构。 要之,本文系统论述了人们在追求“灵”、“肉”和谐过程中所出现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突出的异化表现(“灵”、“肉”分离)、产生的深层原因及其中西方对此试图解决的途径,重点阐述、分析其中马斯洛“高峰体验”的涵义、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肉体 灵魂 异化 高峰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7
- 一、肉体的张扬 灵魂的迷失7-11
- (一) 肉体的张扬、灵魂的迷失的具体表现7-9
- 1. 物质生活中的表现7-8
- 2. 精神生活中的表现8-9
- (二) “灵”、“肉”及二者的矛盾斗争、统一和谐9-11
-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11-15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11-12
-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中的异化现象12-13
- (三) “日常生活审美化”异化现象产生的表层原因13-14
- 1. 经济原因13
- 2. 思想文化原因13-14
- (四) “日常生活审美化”异化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14-15
- 三、如何正确认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异化15-16
- 四、审美是实现“灵”与“肉”和谐的灵性因子16-20
- (一) 审美救赎16-17
- (二) 审美救赎的历程17-18
- (三) 审美救赎的意义与局限18-20
- 五、“灵”与“肉”的审美和谐建构——高峰体验20-29
- (一) 和谐20-21
- (二) 体验21
- (三) 审美体验21-24
- (四)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24-29
- 1. 高峰体验24-25
- 2. “高峰体验”的特点25-26
- 3. “高峰体验”的产生26-28
- 4. “高峰体验”的可行性及其影响28-29
- 六、结语29-31
- 参考文献31-32
- 参考书目32-3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4-35
- 致谢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吉琳;;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2 曹宇;;从生活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晴朗李寒;;遣怀(三首)[J];诗刊;2011年16期
4 樊文春;;美从何处寻——对生活美学形而下的反思[J];理论与创作;2011年04期
5 刘冬梅;;家长里短的艺术光辉——浅谈《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6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7 张琴;;房子,或“家”的寓言[J];戏剧文学;2011年06期
8 尹宝燕;;Beijing 优雅地演绎残暴与狂烈[J];明日风尚;2011年07期
9 路新生;;“灵”、“肉”二分与历史的美学鉴赏[J];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04期
10 陈博;;美学生活论转向的社会利弊[J];社会科学家;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申望;;遥寄仁弟[A];仁厚笃实的一生——王仁先生纪念文集[C];2002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民青;;人:动物+文化[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李鲁平;;散文也可以是一种优雅的批评——评阿毛的散文[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楚光玉;;关于人学研究[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8 林喜杰;;被永恒引渡——解读李轻松的两首诗[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然;从肉体的游荡到灵魂的游荡[N];文艺报;2010年
2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3 王岳川;肉体沉重而灵魂轻飘[N];文艺报;2004年
4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程孟辉;论幽默[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心理学博士 王国荣;不接受自己肉体是种流行病[N];北京科技报;2006年
7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章原;嵇康的肉体与精神[N];东方早报;2011年
8 许雯丽;六盘水文学院作家讲座系列《灵感与写作》[N];六盘水日报;2010年
9 青锋(书评人);肉体与灵魂 沉沦与超越[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龙良贤;成功致富魔法[N];经理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朱彦明;尼采的视角主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4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唐健君;审美伦理视域中的身体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卫东;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韦拴喜;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周瑾;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身体[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霞;“灵”与“肉”的审美和谐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婷婷;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杨也;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副面相[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96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9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