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06:10
本文关键词: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季羡林(1911.8.2—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是中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季羡林学贯中西,堪称著作等身。其学术领域主要在于东方学研究,深谙多国语言文字,对于文化领域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季羡林关于文学的著作在其研究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却不容忽视。“东西互补”的文化观是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也是他做学问所贯穿的精神。长久以来季羡林以东方学和语言文字学专家为世人所敬仰,但是其对于文学研究,对文艺、美学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我们也不能忽略。 季羡林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着眼,主张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真正价值,主张中国学者应大胆自主的进行学科建设,以期与西方学界平等对话。在方法论上,具有宏观性、比较性;在价值论上,具有文化性、民族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学与美学的发展,这是季羡林对于中国文化长远发展的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季羡林的文学、美学思想作整体的认识及全面的评价,对当下的文学、美学学科的发展延伸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前提,本文拟以季羡林的文化观为基础,以其相关论述及其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综合运用宏观与微观、内与外、理论与创作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大体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创作的逻辑顺序,对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以季羡林学术研究综述、季羡林研究现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等部分构成,系统论述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的前提条件。 第一章“季羡林文学、美学思想的生成”,突出表现了季羡林文学、美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观基础。文化互补不仅是中西互补,还包括中印之间的互补,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起构筑了东方文化的宏伟大厦,在方法论上,也是季羡林对“天人合一”、“神韵”、“禅与言意之辨”等中国传统文论、美学范畴给予重新阐释在文化上的最直接依据。 第二章“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艺、美学范畴新释、学科建设上的中国古典取向以及“真情、真思、真美”三位一体的审美标准及创作风格论三节。统观这三节内容可以发现季羡林文学、美学思想在整体上呈现出回归东方、回归古典、回归中国传统的理论旨趣。 第三章“季羡林文学、美学思想的评价”主要包括贡献与不足两部分,系统概括了季羡林文学、美学思想在方法论上体现出的宏观性、比较性,在价值论上体现出的文化性、民族性。 结语,,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季羡林的文学、美学思想作系统探讨的当下意义。
【关键词】:季羡林 文化观 文学与美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05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4
- 第一章 季羡林文学、美学思想的生成14-28
- 第一节 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文化观14-24
-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15-18
- 二、“东西文化互补论”18-24
- 第二节 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形成要素24-28
- 一、贯通中西的学术素养24-25
- 二、朴拙勤勉的个人气质25-28
- 第二章 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28-49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艺、美学范畴新释28-34
- 一、“天人合一”28-30
- 二、“神韵”30-32
- 三、“禅与言意之辩”32-34
- 第二节 学科建设上的中国古典取向34-41
- 一、中国文论发声35-37
- 二、美学向何处去37-41
- 第三节 审美标准和创作风格论41-49
- 一、真情:“真情说”42-44
- 二、真思:“惨淡经营说”44-46
- 三、真美:“韵味说”46-49
- 第三章 季羡林文学、美学思想的评价49-52
- 一、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的贡献49-51
- 二、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的不足51-52
- 结语52-54
- 注释54-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念琼;主动与被动:中西文化交流关系嬗变的思考[J];船山学刊;1997年02期
2 谷海慧;传统的人格理想与古典的美学精神——季羡林先生散文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李衍柱;“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 刘恒健;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刘凌;;中国文论“失语”说的理论误区[J];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钱文忠,王海燕;陈寅恪与季羡林——一项学术史的比较研究[J];文史哲;2002年01期
7 周均平;跨世纪历史性转换的前奏──美学转型问题研究综论[J];文史哲;1998年03期
8 陈伯海;;民族文化与古代文论[J];文学评论;1984年03期
9 陈洪,沈立岩;也谈中国文论的“失语”与“话语重建”[J];文学评论;1997年03期
10 季羡林;美学的根本转型[J];文学评论;1997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洪照;论中国古典文艺对季羡林散文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2 张银花;季羡林散文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02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0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