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现代文明的中国与中国思想的困境——从美学与新文化说起

发布时间:2017-12-31 19:41

  本文关键词:现代文明的中国与中国思想的困境——从美学与新文化说起 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文化运动 现代化 文化传统 美学 宗教 文以载道


【摘要】:在新文化运动开启的中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是这个古今大转变中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本身建设所面临的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这个历史的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在实现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向新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转换时,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社会功能的衔接。本文通过勾勒美学学科在中国百年发展的特殊历程,分析新旧学术转换的内在轨迹与变异的相关因素,揭示古代传统学术向现代学科转变的一般性问题及其对策。其意旨不仅在于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提供一个参照,而且试图为中国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itiated by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how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people's thoughts and ideas. It is an urgent and realistic problem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culture and academic education itself in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hought culture and academic education to new thought culture and academic education how to realize the connection of social function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special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discipline in China for one hundred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track of the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between new and old and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variation. It reveals the gener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academic to the modern academic subject, and its intention is not onl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academic. And try to make som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ideolog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引言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帝国,并于1912年1月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和1917年7月张勋复辟,虽然都是短暂的,却表明帝制的势力和观念仍很强大,中国历史仍然在中华帝制的惯性中滑行。终止这个历史惯性的是兴起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是一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光光;;吴汝纶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3 柳岳武;;南京国民政府看守所制度研究[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4 刘希洋;;清代前期地方社会矛盾和社会治理——以徐士林《守皖谳词》为中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5 强舸;;血缘社会与专制国家:古代中国国家起源的一种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刘康磊;;无讼与厌讼之辩[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7 李方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情理初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沈明;;前版权时代的智识权属观念和出版制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6年00期

9 刘晴辉;;对人民陪审制运行过程的考察[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10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秦玉娈;袁辉;唐芳;;和谐社会下如何树立国人的法律信仰[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江小角;方宁胜;;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昊;;试论我国现行法律解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4 胡江天;;浅谈和谐社会的法治与儒学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马青连;;清代理藩院司法功能研究——以清代蒙古地区为中心的考察[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6 王扬;;重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复调法治”的新视角[A];社会管理法治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徐顺欣;陈健鸿;;中国司法文化递嬗之建筑学观照——以古代衙署和现代法院的立面图像为分析基点[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8 徐宁;;近代女校对江南都市生活影响探微[A];都市文化研究(第11辑)——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观念[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田园;侵权行为客观归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许人;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马高洁;明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3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吴黎黎;清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5 闻以军;遗失物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徐慧娟;《唐律疏议》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权文长;法律与社会控制: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传统及当代启示[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奕;论宋代土地权利的法律调整及保护[D];南昌大学;2010年

9 龙蓉;宋代女性继承制度探析[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黄环宇;清代“赘婚”制度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醒尘;美学研究不可忽视艺术——喜读李欧《论艺术》[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毛萍;美学究竟研究什么?[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李军学,庞壮;体验、反思、否定——美学思想方法论刍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姜奇平;“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经济学与美学比较研究之二(上篇)[J];互联网周刊;2002年16期

5 范守信;素质教育与“美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6 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唐桃;美学的自觉——元美学研究导言[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张光芒;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李正学;;网络呼唤美学[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曾建平;;知识产品与美学在知识经济中的整合——关于“美学经济"命题的论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马莉;肖光来;;运动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转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王洪岳 谭好哲;吴炫对美学的“否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纪尧;和谐派美学的创立者[N];光明日报;2003年

4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5 刘成纪;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6 张丹飞;市场呼唤新型美学教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7 贾立钢;认识“企业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8 滕守尧;序《通俗美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维安;美学第三次大讨论条件具备[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刘金祥;遭遇泛化后,,美学何以自省?[N];中国艺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昌飞;阿多诺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凯军;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志强;“消逝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简显鹏;美学与革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璨;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崔国清;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D];兰州大学;2013年

6 童小畅;消费社会:美学终结的时代[D];四川大学;2005年

7 邱艳艳;论美学中的爱[D];郑州大学;2007年

8 徐金凤;敞开美学的情感之维[D];湖北大学;2011年

9 熊晓庆;视界融合[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孙迁迁;女性审美特征与女性美学建构[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61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61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5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