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江南轴心期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生成

发布时间:2018-01-05 18:39

  本文关键词:江南轴心期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生成 出处:《浙江学刊》200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江南轴心期 古典美学精神 深层结构


【摘要】:中国民族在轴心期 (约西周至战国前后 )最重要的精神觉醒是“人兽之辨” ,即由于意识到人与动物的不同而把自身从它与自然的原始混沌中区分出来。江南轴心期所带来的最根本的精神觉醒则是唤醒了个体的审美意识 ,它使人自身从先秦以来的伦理异化中摆脱出来并努力要成为自由的存在。与轴心期一样 ,这同样是生命在巨大的悲剧与苦难经验中的产物。中国民族的审美精神是在江南文化背景中生产出来的 ,如同轴心期的诸子哲学一样 ,它构成了这个民族一切审美活动的“原本”与“深层结构”。以后大凡真正的或较为纯粹的中国审美经验 ,可以说与江南轴心期的精神结构都是密切相关的
[Abstract]:Chinese nation in the axial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approximately West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most important spiritual awakening is "human distinction", that is due to the awareness of human and animal and to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its natural and original chaos. The axial period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spiritual awakening is awakening of the individual it makes people'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re Qin Dynasty since ethical alienation has emerged to become a free existence. As with the axial period, which is also in the experience of tragedy and suffering great in product life. Chinese national aesthetic spirit is produced in Jiangnan culture in the background, as the axis of Zhuzi it constitutes the same philosophy, all ethnic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the "original" and "deep structure". After a real or more pure China aesthetic experience can be said with the axial period spirit knot The structure is closely related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在解释江南什么时候获得了独立的精神性格时 ,不妨借鉴一下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所谓轴心期是指公元前 8-前 2世纪这段历史区间。按照他的说法 ,尽管此前人类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有了很多了不起的创造 ,但由于他们作为人的最根本标志的哲学意识尚未觉醒 ,所以还不能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李欣韵;;仿古与生态园林之典范——成都“芙蓉古城”园林设计特色解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苏勇;内与外的限制——合肥东方国际会议中心设计[J];安徽建筑;2003年04期

4 黄超;;风景区出入口道路沿线地区控制规划浅析——以九华山佛光大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5 刘晓晨;宋磊;;作为户外游憩空间的名胜古迹的设计营造研究——以青岛崂山太清游览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6 仲红卫;孔子的诗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唐果;;对《浮士德》的生命美学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余振齐;;当下:我们能艺术化生存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刘玉;;魏晋女性与“越名教而任自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王见楠;;美,无处不在——自然美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秀兰;;论佤族神话《司岗里》中美的原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晓;王芳;;王辛笛诗歌的禅学意蕴[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5 周静雨;;寻找普鲁斯特笔下的自然景色美[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4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李杰荣;元四家诗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晓东;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广福;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秀廷;论生命哲学的武术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磊;论中国传统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意境之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帆;从“意境说”的视角谈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柴红霞;文人画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匡秋爽;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丰果;滇池沿线三段一域的特色景观研究滇池沿线高海公路段、海埂段、呈贡段、六甲区域的特色景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士林;江南轴心期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生成[J];浙江学刊;2004年06期

2 黄玉顺;重建第一实体——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的历时解读[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庄春波;中国思想文化“轴心期”与“原结构”[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陈洪娟;;中国轴心期诸子体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孙勇才;;佛教与江南文化轴心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杨适;原创文化研究基本概念再探讨[J];浙江学刊;2003年06期

7 陈洪娟;;中国轴心期“言—意—道”问题探讨[J];前沿;2011年01期

8 刘士林;文明的第一期精神追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9 卞敏;先秦哲学与爱国主义[J];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02期

10 王晓兴;易志刚;;雅斯贝斯的世界历史纲要与文化研究的历史视野[J];史学史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勇才;;佛教与江南文化轴心期[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2 黄平;;弘扬“江南精神” 实现江南长兴[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5《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船史分会场纪念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茂明;;东晋南朝江南士族之心态嬗变及其文化意义[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樊树志;;明代江南官田与重赋之面面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C];1991年

5 ;编后记[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五)[C];2005年

6 程云;;挺进江南敌后坚持抗战到底[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7 张芳华;马旭林;杨克明;;2003年6月24~25日江南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晏扬;;戏说的“底线”——兼评《江南》杂志主编为何不后悔[A];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9 乐时鸣;;从水西到丹北——我在江南指挥部工作纪实[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五)[C];2005年

10 李凭;;华夏文明与江南文明的融合[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师范大学 刘士林;血腥历史风云中的美丽容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记者 王孙;江南长兴基地首制船开工[N];中国船舶报;2006年

3 镇江市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李壮云;春风又绿江南岸[N];中国建设报;2000年

4 记者 冯启良 邱静;左旗治沙治出个“塞北小江南”[N];赤峰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管学军;众泰入主江南[N];中国工业报;2007年

6 ;江南春:我是剪刀加糨糊[N];民营经济报;2007年

7 记者  徐王婴;江南春,“双子”性格的行业领舞者[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江南景园别墅营造江南景观文化[N];无锡日报;2006年

9 刘可亮;江南经济效益连续6年创新高[N];湘潭日报;2007年

10 记者 王孙;江南伟业薪火相传[N];中国船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祥;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玉偿;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D];复旦大学;2004年

4 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6年

5 王卓华;邓汉仪《诗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宏伟;玉楼梦小说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汪效驷;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薛玉坤;区域文化视野中的宋词研究——以江南区域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3年

10 叶舟;清代常州城市与文化:江南地方文献的发掘及其再阐释[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乐府古辞《江南》考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董巧巧;江南乡土住区环境景观调研及设计探索[D];清华大学;2004年

3 姜卫华;大历江南诗人诗歌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史争光;江南传统民居生态技术初探[D];江南大学;2004年

5 陆刚;江南集团战略定位及战略执行诊断报告[D];清华大学;2004年

6 雷霞;江南女性弹词小说创作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7 黄彩霞;明清徽商与江南粮食市场[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圣河;庄子对原始巫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孙圣河;庄子对原始巫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陈学筠;江南古园林构成要素提炼与转换[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84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84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c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