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之互动
本文关键词: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之互动 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 审美对象性活动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审美中介 互动
【摘要】:美学史中颇具有深刻性的“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独断化倾向,使其难以成功地诠释美的现实生成。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中,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审美中介的方式现实存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构成;审美中介由观念态审美中介和实践态审美中介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观念态审美中介与客观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实践态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可以说,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there is a profound tendency of "subjective theory" and "objective theory" to be arbitrary,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interpret the reality of beauty successfully. The essential force of aesthetic subject exists in the way of aesthetic intermediary; The object relation of aesthetics consists of appreciativ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and creativ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Aesthetic intermediary consists of conceptual aesthetic intermediary and practical aesthetic intermediary. In the appreciativ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auty arise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ceptual aesthetic intermediary and objective aesthetic medium. In the creativ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auty come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esthetic intermediary and the object in practice, which can be said to result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esthetic intermediary and the object.
【作者单位】: 洛阳师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洛阳 471022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美“是感受的最终目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美学”条)。因此,美是生成的。然而,美何以生成,,历来都有着诸多分歧。自相拉图的美是“超验”约观念发端,形成的美生成于“主观”的美学流派中,休馍的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它不是客观对象的物理属性”卜」(P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文;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观照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J];职教通讯;2004年10期
2 杨金土;;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7期
3 谭德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正理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杨悦;“经济”的知识论与目的论——经济学与经济哲学的区别[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5期
5 刘冠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发展图景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6期
6 李累;宪法上“人的尊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张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5期
8 史鸿文;走向生命优存论美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王美艳;女性主义批评策略之反思——论“各取所需策略”[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10 吴薇;;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当代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2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吴宁;;列斐伏尔的人学思想[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6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吕炳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货币现象学[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宏洛;;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指导意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9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吕海琛;解构与重建—十七年文学中的伦理嬗变[D];吉林大学;2007年
3 郭哲;政府干预经济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沈金生;中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论[D];四川大学;2007年
5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7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郭嘤蔚;论辩证思维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冲;马克思人权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焦明甲;从“物性逻辑”到“人性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良;论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周琼瑛;宪法程序的三维解读[D];湘潭大学;2007年
3 马陆平;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支撑[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方冰;监狱的法文化透视[D];吉林大学;2007年
5 温幼平;建设项目收益预期纠偏初探[D];中山大学;2005年
6 陈燕君;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卢继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吕红;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之批判[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程国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尚明;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孔阳;;《审美中介论》·序[J];上海文学;1986年09期
2 许明;汤学智;;论审美活动与文学批评的中介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3期
3 邹广文;;第三领域的新探索[J];读书;1987年11期
4 李德军;论审美中介——兼与劳承万、胡经之等同志商榷[J];人文杂志;1988年03期
5 咏枫;朱曦;;评劳承万著《审美中介论》[J];枣庄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6 李德军;;审美心理结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7 刘伟林;;异军突起的《审美中介论》[J];学术研究;1988年03期
8 邓嗣明;;淡远:散文意境的层深创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金丹元;;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总体过程简论[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年04期
10 赵智;漫谈想象的审美中介作用[J];当代文坛;199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郭宪生;论编辑的审美素养[N];中华新闻报;2004年
2 何镇邦;廉政文化建设刍议[N];金融时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U
本文编号:1384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84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