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
本文关键词: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 出处:《汕头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伽达默尔 艺术真理 审美意识 审美区分 艺术理论的美学方式
【摘要】: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 ,否弃艺术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 ,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Abstract]:Gadamer reconstructs Heidegger's theory of artistic truth and puts forward the truth of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Gadamer points out: Kant's aesthetic taste, Schiller's aesthetic kingdom, Haman's aesthetic perception. Joss' aesthetic experience regards pur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s the foothold of art theory and does not abandon art as the truth function of understanding. This critical result of Gadam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的导言中说 :“本书的探究是从对审美意识的批判开始 ,以便捍卫那种我们通过艺术作品而获得的真理的经验 ,以反对那种被科学的真理概念弄得很狭窄的美学理论。”[1](P19) 审美意识批判对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目标只是一个起点 ,在随后进行的历史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希文;;从革命的形式到文本科学的建立——20世纪中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走向[J];黄海学术论坛;2011年02期
2 董晨妍;;浅谈翻译中的视觉文化角度[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王慧青;;废墟上的救赎——瓦尔特·本雅明“寓言”理论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薛泉;;南宋词人黄f隐居的社会文化动因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彭春凝;论行政法的方法论渊源[J];河北法学;2005年04期
6 武秀英;焦宝乾;;法教义学基本问题初探[J];河北法学;2006年10期
7 董晓波;;对西方法学“语言学转向”的解读[J];河北法学;2007年01期
8 王恒;;保证期间的本体论批判[J];河北法学;2011年10期
9 黄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当代文学理论发展问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张立保;肖毓;黄伟敏;;文化全球化视域中自我认同的抗拒性建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吉猛;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邓安庆;评伽达默尔艺术真理中的相对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3 陈吉猛;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陈吉猛;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罗昔明;;伽达默尔对启蒙运动的批判方式及对其阐释学的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罗昔明;;伽达默尔对启蒙运动的批判方式及其阐释学意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白雪;;伽达默尔诠释学中艺术存在方式述评[J];文艺评论;2007年02期
8 白雪;;艺术·真理·存在——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及人类学意义探究[J];理论月刊;2007年09期
9 白雪;;伽达默尔艺术真理的“理解”问题[J];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白雪;;伽达默尔游戏观及其美学思想[J];齐鲁学刊;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燕;;伽达默尔“游戏说”的人文价值[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张能为;;伽达默尔与形而上学问题[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吴兆武;;审美意识与人物塑造[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叶远厚;;电影的仪式价值与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9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大均;;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一安;强化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N];人民日报;2000年
2 记者 万润龙;电视剧不能消耗国人审美意识[N];文汇报;2006年
3 余倩邋娄晨;走上品牌设计前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浩;微客Ⅲ代 审美为王[N];经济视点报;2006年
5 李永虎;审美的超越[N];文艺报;2007年
6 马泉艺邋(回族);当今审美变形之我见[N];文艺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莫海艺;探究贵州原生态民族文艺特质之美[N];贵州民族报;2011年
8 舞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韩红军;重视学生的审美意识[N];学知报;2010年
9 盛滋波;正确的审美意识至关重要[N];音乐周报;2007年
10 甄质;关于书法美学的思考[N];盘锦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3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品秀;现代西方审美意识与室内设计风格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7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关英菊;从“独白”到“对话”[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华;论伽达默尔对康德审美意识学说的扬弃[D];武汉大学;2005年
2 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力;美学中的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彦超;伽达默尔解释学解释有效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帆;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诠释[D];广西大学;2007年
6 常春雨;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转向[D];山西大学;2007年
7 韩慧彬;走在理解途中[D];厦门大学;2007年
8 马秀春;哲学诠释学视域下教育观的重新审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杜春峰;伽达默尔的法律解释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莉;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86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86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