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践美学60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
本文关键词:中国实践美学60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实践美学 实践 主体性 自然的人化 积淀 人的自然化 情本体
【摘要】:实践美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的最重要的美学理论成果,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前期为实践美学的萌芽与雏形阶段,1970年代末-1980年代前期是实践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80年代后期以来,实践美学呈现出深入与分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实践美学有着众多的代表人物,其中,以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最具有典型性。在实践美学的萌芽期,李泽厚用马克思实践观点去解释美的本质,提出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被称为社会实践派。之后,李泽厚仍然强调美的客观社会性内容,但已经把讨论的重点转向了美的客观社会性的哲学根基——自然的人化问题,并基本上提出了自然人化的核心思想——自然和人关系的改变,自然不再作为人类的仇敌,而是在实践改造的基础上,以其感性吸引人,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随后的一系列论文中,他把马克思主义阐释为一种实践论哲学,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就是实践论,并用"积淀说"去补充、改造康德的知情意三分说,对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作出了独到解释。对于传统的真善美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说,认为审美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80年代,李泽厚为其学说补充进了内在自然人化的思想,自然人化学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述。80年代末以后,李泽厚把视野重点转向了美感问题,至此,实践美学观点真正得到展开。80年代以后,李泽厚不满足于仅仅从西方学术史中寻找美学的理论依据,而是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以传统儒家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来对抗、补充西方工具理性所造成的异化,以中国传统的宗教性道德作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从而在对传统文化的"转换性创造"中为中国未来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一份思想参照。他进一步阐述了实践美学和人类学哲学本体论学说,提出了"内在自然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学说。同时,李泽厚实践美学中也存在着问题:思维方式的二元论,自然人化的"度",双重(多重)本体,等等。这些问题有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如关于自然人化的"度",有的属于实践美学本身的在思维方式和建构方式的问题,如思维方式上的二元论,双重本体问题等。
[Abstract]:Practical aesthetics is the most important aesthetic theory achievements since the new Chinese established in late 1950s, -1960 in the early 1980s as the rudiment stage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at the end of 1970s -1980 in the early 1980s i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od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since the late 1980s, practice aesthetics develops deeply and differentiation. Chinese practice aesthetics a representative of many, which, in Li Zehou's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most typical. In practical aesthetics in infancy, Li Zehou Marx view of practice to explain the essence of beauty, this beauty is neither objective nor subjective, but the unity of objectivity and sociality, known as social practice after school. Still, Li Zehou emphasized the social cont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has been the focus to the objectivity of beauty of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humanization of nature and the basic problem. Forward the core idea of humanization of nature: nature and human relations change, naturally no longer as human enemies, but in practice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ttractive, with its sensibility, become aesthetic object people. In "critical philosophy critique and subsequent a series of papers, he put Marx's interpretation a kind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theory of practice, and use the" accumulation "to supplement the three theories of Kant's transformation, has made a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being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he proposed a" beauty and truth "and" the Fed said that "good aesthetic realm is the highest realm of life, twenty-first 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of education in.80, Li Zehou entered the inner nature humanization thought as the theory of natural person, say to get the chemical.80 in full after the end, Li The key to view Zehou aesthetic problems, so far, after the view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truly launched.80's theoretical basis not only for Li Zehou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from the academic, but further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oppose to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practical reason and alienation of Western musical culture,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e Chinese to traditional religious morality as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ideological resources, resulting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reation of transformation" in the future China spirit culture construction provides a reference idea. He further elaborated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 ontology theory, put forward the "inherent nature humanization", "new sensibility", "human nature"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Li Zehou's practical aesthetics are problems in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dualism of natural person, the "degree", double (Multi These problems need further discussion, such as the degree of "Naturalization", some of which belong to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construction in practice aesthetics, such as dualism in thinking mode, dual ontolog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实践美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的最重要的美学理论成果。中国实践美学有众多代表人物,其中,以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最具有典型性,影响最大,遭受批评也最多。除李泽厚之外,还有后期朱光潜、蒋孔阳、刘纲纪、周来祥、杨恩寰、梅宝树、李丕显、杨辛、甘霖,以及中青年一代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万信琼;;人本主义与草根立场——论陈凯歌的《赵氏孤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4 刘建;;舞蹈身体元语言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黄映恺;;书法审美规范略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许超;;信仰下的现代包装设计尺度论[J];包装学报;2010年02期
7 刘雪滢;;悲剧结局与民族心理——莎士比亚与关汉卿的一点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侯宏堂;;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自我反思[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瑞瑞;;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胡健;;梁启超美育思想新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小田;;“一日史”的意义——论历史要素谱系与整体史[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建龙;严复政治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庹权;我国社会转型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趋势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4 金银;设计艺术学科的交叉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叶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时空阐释[D];湘潭大学;2003年
6 陈芝国;浅论文学中的历史感现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玉;遥远的回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德龙;宪法教育简论[D];武汉大学;2004年
9 姜红;荀子“敬一情二”思想新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洁;影像暴力——落向大地的果实[D];四川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碧辉;王丽英;;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2 章海荣;简析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对实践美学的一种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5期
3 石长平;;实践美学是饱含人文关怀的美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陈望衡;李泽厚实践美学述评[J];学术月刊;2001年03期
5 李庆本;;从生态美学看实践美学[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6 季芳;;“人的自然化”——实践美学拓展生态维度的学理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7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季芳;;论“人的自然化”与生态[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曾耀农;实践美学开放性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曾耀农;论实践美学的开放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胡文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探索[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森林;;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庄柏泉;王吉;;探索主体性教学规律[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7 王学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回归及其法治意义——“5.12地震”展现的行政法治化契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李红霞;;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罗忠;;数学教学凸现学生主体性刍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2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h,
本文编号:1390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