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美学建构
本文关键词: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美学建构 出处:《思想战线》200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总是促使其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关系 ,但要真正实现“和谐共存” ,则必须建立相适的制衡机制。其中 ,关键性的问题 ,是要实现对于人自身的调节 ,而调节的重心则是要抑制贪欲 ,高扬诗性 ,建立起富有审美特质的关系。此可谓是当代背景下新的生存理性的自觉
[Abstract]:The need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ways urges it to maintain a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in order to truly realiz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mechanism of checks and balances. The key problem is to achieve the adjust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focus of regulation is to suppress greed and promote poetry.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new survival reason under the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一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曾经格外深情地说 :“充满劳绩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诗句经海德格尔在他的《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中着力阐释而广为流传 ,更加引人关注。显然 ,这诗句所传达的是人类的美好的生存状态 ,也是人类期望与追求之中的境界。人类最初的诗意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鲁枢元;走进生态学领域的文学艺术[J];文艺研究;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李家成,李群芳;教育与产业的深层沟通和教育质量的生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吴兴华;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刘新刚;;《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哲学思想探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丁锐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7 李立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王永年;关于剥削概念的理性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王海洋;《儒林外史》审美创造三层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湘辉;周发明;孙艳华;;“集聚效应”: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机理分析[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陈天庆;;世界历史性、社会实践及自身——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存在论断想[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曹东勃;;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两难困境[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徐会中;;在西方哲学史的背景下看马克思的“历史第一前提理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张文生;;史学与人生——史学功用别论[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陈阿兴;李希刚;;论流通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基于规范与实证视角的分析[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7 卜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8 毛勒堂;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D];复旦大学;2004年
9 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申振君;现代中等城市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孙保华;我国社区矫正的困境及出路的思考[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晓莉;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智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及实施途径[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常龙;基于生态维度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杨燕萍;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及当代意义[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吕鑫;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发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曹岩;和谐与自由的统一[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E.拉兹洛 ,默明哲 ,章绍武;即将来临的人类生态学时代[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志家;试论美学建构思想[J];理论月刊;2005年02期
2 王斌;;合道——浅释“道”万物和谐之根本[J];民族大家庭;2007年05期
3 吕锋;;希罗多德的宗教思维及与理性思维的关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田苗;;对中国宗教对话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王翼奇;尚佐文;;杏林阁赋——以“和谐共存,传承发展”为韵[J];炎黄纵横;2007年11期
6 姜秀波;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样板——读解清水江清代林契[J];当代贵州;2003年05期
7 熊洁;王伟;;《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对女性把握自身命运的探索[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06期
8 梁云云;;精神的清洁——张承志“后心灵史”时期创作反世俗倾向[J];语文学刊;2009年01期
9 薛世平;人与自然:从错位到和谐──谈生态伦理意识的树立和强化[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9年02期
10 柳若梅;多元文化和谐共存——“莱布尼茨的政治哲学思想与《中国近事》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冠文;;当今人类生存之道纵横(节选)[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刘自觉;;论人类生存力及其时代特征[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柴在军;;走进沙漠 寻找健康[A];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10年
4 王传杰;;自然界对人文环境色彩的影响[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闭幕词[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09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杨东方;高振会;孙培艳;霍素霞;唐红霞;;沙漠化在海洋生态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平衡作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苏媛;;在冲突中寻求和谐——浅谈传媒与法制的关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陈业理;;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建设[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陈之泉;;要以环境与资源为中心——新的规划理念[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10 何随成;江志阳;尹微;;大力发展生物有机肥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A];第五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义元 邹平飞 尹卫萍 特约记者 张家峰;生态共建 和谐共存[N];九江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杨国强 周慈朴;李瑞环会见斐济总统[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王健;竞争与和谐[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徐晓钟王久辛 王敏 童道明 吕益都 黄式宪;人类与万物和谐共存的赞歌[N];文艺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广伦;以多元化思维构筑和谐共存生态圈[N];中国信息报;2005年
6 刘丽;城市边界,让城市与农田和谐共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于文江 于雁宾;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N];吉林日报;2001年
8 冯雅宏 孙洪杰;以人为本和谐共存[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省农业厅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站高级农艺师 燕惠民;农业野生植物——人类生存宝贵的基因资源库[N];湖南科技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杨柏怡;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N];光华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2 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吴景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双重变奏[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谭晶华;维拉·凯瑟的生态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宝康;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曾林;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蔡畅宇;关于灾害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8年
9 屈明;老库区反贫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郭玲玲;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擎昊;论环境美学与当代人的生存境遇[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2 金锦姬;试论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方式的统一[D];延边大学;2003年
3 郑国华;从历史的角度探视体育在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功能[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宋莉莉;紫色:和谐社会的色彩象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庞慧英;揭密劳伦斯的“女性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春莹;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06年
7 明栋才;福音还是灾难?[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雅玲;现代公共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苏瑞丹;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浮现》的生态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王鹏娟;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91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