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朝纲的美学历程及其禅学转向——兼评皮朝纲新作“禅宗美学三书”
本文关键词:皮朝纲的美学历程及其禅学转向——兼评皮朝纲新作“禅宗美学三书” 出处:《阅江学刊》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皮朝纲 美学历程 禅学转向 “禅宗美学三书”
【摘要】:皮朝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专家,其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范畴论到人生论,又从人生论到禅宗美学的内在转向,三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通过禅宗美学实现了对其整个美学体系的阶段性总结。禅宗美学转向并非偶然,其早期的审美心理学和人生论美学研究为禅宗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12年出版的"禅宗美学三书"是皮朝纲禅宗美学研究的最具代表性成果。
[Abstract]:Pik Chao-gang is an important expert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since -20s. His theoretical system has experienced the internal turn from category theory to life theory and from life theory to Zen aesthetics. Through the Zen aesthetics, the three achieve the stage summary of their whole aesthetic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Zen aesthetics is not accidental. His early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study of life theory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 Zen aesthetics. In 2012, the three Books of Zen Aesthetics w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chievement in the study of Zen Aesthetics of Pik Chao-gang.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美学史”(12&ZD111)
【分类号】:B83-05
【正文快照】: 2012年,皮朝纲先生的“禅宗美学三书”出版,对禅宗美学的关注是皮朝纲先生学术体系的重要维度。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过程中,皮朝纲先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学风格和美学思想,且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而言仍属于统一的体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江守义;刘欣;;“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宁川;;简政珍:意象维度中的哲与智——一位台湾中生代诗人的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张利群;中国表现说语境中的意象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当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张晓刚;凌继尧;;意象美学的澄明之境——读叶朗的《美学原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王文革;刘同军;;中国传统悲剧中的命运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王文革;;“不求甚解”解[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昌树;;如何准确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中国传统茶禅美学思想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红樱;;论环境审美价值的特性[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贾云娣;董其昌书画禅实践与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8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9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丛琳;生命向着诗性敞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季春燕;论艺术班的诵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3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乔宇沫;论我国当代动画电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纯珍;中国门神画艺术语言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喻俊;美学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田径课程的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玲;从中西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看文学与音乐欣赏中的互相渗透[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9 戚顺欣;论吴德旋“清雕琢”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绪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的黄色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桂桓;美学范畴研究的新境界——读《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J];戏剧艺术;1998年03期
2 王荣国;;美学价值与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0年02期
3 陈明;读《美学论集》断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4 丁枫;弥漫宇宙的情思——朱光潜美学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5期
5 陈文忠;迈向新世纪的美学历程——读《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刘诗兵;谱写当代人民英雄史的美学历程──论新中国电影英雄形象的表演塑造[J];电影通讯;1999年05期
7 罗成;;追寻“美好”:建国60年美学政治意识审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8 ;《青年美学博士文学》[J];世纪论评;1998年02期
9 张纯纲;;马采美学历程论[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姜云;古小说喜剧色调的美学历程[J];嘉兴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呈吉;上海青年热衷非物质文化遗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杨奉润;凝目广元大地 深挖本土文化[N];广元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闸葳;捕光捉影—建筑中的光和影[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2 葛秀华;从“西方化”到“中国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雷;摇摆于“灵韵”与“震惊”之间的艺术怪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婕;明清小说与园林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马钰滢;李泽厚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变化与坚守[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92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