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味“和”之内涵及“味”论之美学意蕴

发布时间:2018-01-07 14:08

  本文关键词:味“和”之内涵及“味”论之美学意蕴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声和 味和 美学


【摘要】:中国美学极为重要的观念“和”往往被认为起源于音乐,“和”其实还有“味和”的内涵。由此,中国美学“声”“味”并举。缘于“无味和五味”的“和”,“味”既实且虚,既有又无。它被魏晋玄学家所青睐,以之论道,以之论乐。随后进入文学,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美学概念,契合了得意忘言的审美精神。
[Abstract]:Chinese aesthetics very important concept "and" is often thought to have originated in music, "and" there "and taste" connotation. Thus, China aesthetics "sound" and "taste" and "tasteless and five. Due to the" taste "and" taste "," both true and false, both no. It is favored by metaphysics to home, on the road, with the theory of music. Then enter the literature, aesthetics formed a multi-level concept, fit the aesthetic spirit have a tacit understanding.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一中国哲学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和”,一般被认为起源于音乐。《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以五声、八音的配合构成乐音的和谐。音乐的“和”就是: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永源;论《河汾诸老诗集》的地域特征[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马良怀;论汉晋之际道家思想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缪军;试论陆机诗作的感伤情绪[J];学术论坛;2001年03期

4 张福勋,贺松青;比较研究:《诗品》方法论探赜[J];阴山学刊;2004年02期

5 王珂;论格律诗是汉诗定型诗体及唐代的诗体格局[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祝菊贤;论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比喻意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李耀南;从人生论视角看郭象玄学体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田辰山;中国的互系性思维:通变[J];文史哲;2002年04期

9 何静;论程颐的天理论和道家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陈学祖;审美张力的叩求:从诗学视角看“朦胧诗”的意义向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顾涛;;汉唐经学史料索隐——“(皇侃《论语义疏》)存汉晋经学之一线”说绎析[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顾涛;;汉唐经学史料索隐——“(皇侃《论语义疏》)存汉晋经学之一线”说绎析[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李金坤;;《风》《骚》“弃妇情结”探论——以《氓》、《谷风》、《柏舟》与《离骚》为中心[A];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4 吴夏平;;论类书与唐代(隐木)括体诗[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燕;盛唐散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金生杨;宋代巴蜀易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栾慧;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5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钱汝平;萧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书婷;为情感赋形:新诗节奏与意象的理论与实践(1917-1937)[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赵宏志;中国个性伦理的萌发与展开[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陈斌;明代中古诗歌批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凌云;程嘉燧诗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雪峰;范晔及其《后汉书》文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付莉;詹,

本文编号:1392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2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