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8-01-07 17:21

  本文关键词: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及其启示 出处:《求索》2011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 主体性 后实践美学


【摘要】:实践美学与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中国实践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是李泽厚实践美学萌发时期,它侧重从社会历史实践角度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七八十年代,李泽厚实践美学侧重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的建构;80年代末至今,实践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后实践美学"的发展格局。将李泽厚实践美学放入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学,甚至世界美学发展的语境中,对实践美学的维护、质疑与颠覆具有重要意义。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发展过程,展现出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学术氛围的活跃,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的、中国的各种思想资源被借鉴并纳入实践美学体系的过程。
[Abstract]:Practical aestheti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though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th century. Li Zehou's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a microco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actical aesthetics. The period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germinating. It focuses on the essence of beau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practice. In the 1970s and 1980s, Li Zehou's practical aesthetics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e practical aesthetic system. From the end of 80s to the present, practical aesthetics presents a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pattern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Li Zehou's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put into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even the world aesthetics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th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i Zehou's practical aesthetics shows that with the deepening of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and the active academic atmosphere, Marxist and Western. Various ideological resources in China have been used for reference and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system.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内蒙古大学;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实践美学与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中国实践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李泽厚本人也成了《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2010年修订版)收录的西方以外的美学家第一人,可见其影响深广。著名学者徐碧辉女士在《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一文中认为李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邓建华;;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驱动力[J];求索;2011年01期

2 张丽璇;;消费主义:全球化时代的资本扩张[J];求索;2011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金蓉;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J];当代思潮;2003年01期

2 阿里夫·德里克,王春梅,王怡福;全球主义与地域政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05期

3 俞良早;全球化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6期

4 王浩斌;;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5 郑也夫;;消费主义批判[J];书摘;2008年03期

6 门忠民;论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富春;“后实践美学”质疑[J];哲学动态;2000年07期

2 朱志荣;刘阳;;实践美学的价值及其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志荣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09年04期

3 杨春时;对《“后实践美学”质疑》的质疑[J];哲学动态;2001年01期

4 杨春时;林朝霞;;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6年05期

5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杨春时;主客体关系与当代美学建构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学术月刊;2002年09期

7 林朝霞;;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J];学术月刊;2007年04期

8 程镇海;;“发展”不等于“告别”实践美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徐云望;;试论“主体性”问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10 张玉能;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3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维度[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杨春时;;美学要抗争现代性的重压[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武汉大学 严泽胜;欲望、身体、性别表演[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连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2 黎祥伦;论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石军;审美意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曹秋月;审美超越浅论[D];山东大学;2008年

5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陶立霞;康德美学中的主观合目的性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谢兆树;康德主体性美学思想论纲[D];安徽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93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3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e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