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道,时为大”——刘熙载美学思想散论之四
本文关键词:“文之道,时为大”——刘熙载美学思想散论之四 出处:《文学与文化》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刘熙载《艺概》提出了"文之道,时为大"的观点,这是一种强调合于时宜、因时制变的文艺美学观。"文之道,时为大"的思想体系,首先表现为对"时"的重视,反对复古,而提倡将"学古"与"观时"结合起来;同时,它又关注"时"与"道"的关系,要求在变化中把握规律,将"因时"与"用中"结合起来。在方法论上,这一文艺美学观主张以融会贯通的整体思维模式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来完成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审美,经由"通变"而实现因时制宜。
[Abstract]:On the methodology , this aesthetic view advocates the integration of " learning ancient " with " time " . At the same time , i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 time " and " time " . At the same time , i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 time " and " time " .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时人者,圣人之身”刘熙载说:“文之道,时为大。”(《刘熙载集》,59)①这个“时”,是“合于时宜”的意思;这个“大”,是“至尊”的意思。“文之道,时为大”,就是说,从艺为文不仅要合于时宜,而且要把它放在首要地位。为什么要合于时宜?因为“时”就意味着“变”,一切事物都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森;;《两都赋》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杨抱朴;;刘熙载的书品人品论——从“狂狷”、“乡愿”谈起[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3 杨抱朴;;刘熙载年谱(一)[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祝克懿;“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话语的传承与偏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李宜蓬;;和韵而似原唱——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艺术成就[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江莺华;;略论寒山诗之和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7 贺根民;;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话“练字”[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8 吴建民;;体系建构:新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空间的开拓[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陈于全;张衡对东汉文学艺术形象创造的贡献[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彭玉平;;《人间词话》手稿结构论[J];江海学刊;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新群;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孙巧云;元明清楚辞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马丽敏;俞樾文学创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杨天保;王安石学术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D];四川大学;2005年
8 徐林祥;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9 李愚镛;杜牧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何婵娟;以嘉yP为中心的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锋;杜牧军事思想及其诗文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陈海涛;中国山水画审美理想演变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
4 李月玲;姜夔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超;论刘熙载《艺概》的文学接受思想[D];浙江大学;2011年
6 白静;刘熙载诗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隽;《海绡词》与《海绡说词》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8 孟晓晓;莫友芝诗歌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孙士聪 ;《艺概》文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运庭;刘熙载与20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命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裴苹汀;房慧;孙茜;;对当前中国人的消费审美心理的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11期
3 张建永;超越象外的主体审美意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4 王海涛;刘熙载与王国维美学方法论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李海燕;;试论刘熙载“人格——艺术”美学思想[J];文教资料;2007年10期
6 姚文放;;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简论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J];学术月刊;1988年01期
7 赵之昂;数字自然观与审美思维[J];东方论坛;2003年02期
8 万志海;;刘熙载美学思想辨析——兼论刘熙载美学思想与《周易》哲学之间的关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1期
9 王敦;;信仰·禁忌·仪式: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发微[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10 李衍柱;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J];东方论坛;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婷婷;中国古典美学中“拙”的美学阐释[D];暨南大学;2013年
3 姬素青;审美思维与人性复归[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桂梅;晚明及清“生”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智龙;尚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谭清华;论审美因素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D];广西大学;2006年
7 张桂花;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超级女声”[D];郑州大学;2007年
8 杨风银;美在荒野[D];湖南大学;2013年
9 刘立策;《周易》“白贲”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10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3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