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

发布时间:2018-01-08 03:28

  本文关键词: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 出处:《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性” 当代审美 文化理论 工具理性 人文理性 文化设计 启蒙话语 批评实践 “启蒙” 后现代主义文化


【摘要】: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王德胜一、“现代性”的启蒙话语“现代性”(Modernity)的问题,从始至终都是与启蒙、理性、主体性等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所谓“现代性”的问题,其实正是启蒙、理性、主体性等所遭遇的自身意义与价值问题。而所有这...
[Abstract]:The topic of "modernity" in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theory Wang Desheng, the enlightenment discourse of "modernity" "modernity" and "modernity" are the problems of enlightenment and rationality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so-called "modernity" problem is in fact the enlightenment, rationality, subjectivity and other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ir own significance and value.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王德胜一、“现代性”的启蒙话语“现代性”(Modernity)的问题,从始至终都是与启蒙、理性、主体性等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所谓“现代性”的问题,其实正是启蒙、理性、主体性等所遭遇的自身意义与价值问题。而所有这些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论当代中国社会法律的价值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田文林;抗拒与变迁:中东经济现代化的多维透视[J];阿拉伯世界;2001年03期

8 梅向东;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何池友;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范导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杜云南;;城市·消费·文学·欲望[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志祥;;道德资本与企业创新[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王新;;市场经济——文化整合的出路[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D];苏州大学;2001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孔晏;政府财政职能模式选择与税费改革[D];厦门大学;2001年

8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刘学军;超越传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表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斌;当代都市小说的审美流变(85-)[D];暨南大学;2000年

3 张亚平;论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席建彬;回归与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朱玉玲;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6 刘宁;大众传播对时尚写作和时尚阅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7 李敏娥;国家财政运行法治化的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9 史晓玲;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透视[D];苏州大学;2001年

10 白旭东;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反思与当前主导文化精神的确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知常;从再现到表现──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J];东方论坛;1998年01期

2 刘伟林;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时尚[J];哲学动态;1994年12期

3 陈学广;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创获——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评介[J];江海学刊;2000年04期

4 肖鹰;反叛的沉沦:当代审美文化主体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06期

5 宋东波;思想的指向——评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J];出版参考;2005年17期

6 古风;意境与当代审美[J];思想战线;2001年06期

7 薛富兴;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文艺研究;2001年03期

8 潘知常;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活动[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9 蒋原伦;符号泛滥:当代审美文化剖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10 穆木;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收获——评潘知常的新著《反美学》[J];学术月刊;199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放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2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弘扬和培育民族审美精神[N];人民日报;2003年

3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4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西南政法大学 张北坪;当下审美教育需准确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锋伟;论当代审美教育[D];郑州大学;2000年

2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涂玉英;姚斯审美经验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春霞;后现代审美文化观:僭越、困境与新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翁晓玲;试论存在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的接受与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8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95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5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4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