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

发布时间:2018-01-09 00:03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 出处:《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美学 本体论 情感美学


【摘要】: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是道,道具有天人合一、情理同一的性质。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美是道的体现,从而形成了非认识论的情感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确定了审美的主体间性,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由于对道的规定不同,因此各家的美学观念也不同,形成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美学(儒家)和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然美学(道家、禅宗等)。后期封建社会中国美学本体论分化,个体情感冲破了集体理性规范,形成了个性化的美学趋势。
[Abstract]:The core category of the ontolog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is Tao, the props have the nature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e nature of reason is the same.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thinks that beauty is the embodiment of Tao. Thus formed non-epistemological emotional aesthetics.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determines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aesthetics, advocat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regulations of Tao, the aesthetic concep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also different. It formed ethical aesthetics (Confucianism) in line with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natural aesthetics (Taoism, Zen sect, etc.) alienating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late feudal society, the ontology of Chinese aesthetics was differentiated. Individual emotion breaks through the norm of collective rationality and forms the aesthetic trend of individuation.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华艺术美学概论”(项目号10AZX0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独立于世界美学之林。要考察中国美学,遇到一个难题,就是中国美学流派、学者众多,理论、概念纷繁,似乎难以作统一的界说。但是,中国古典美学在本体论上具有统一性,这是中国美学的共同本质。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考察中国古典美学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春时;;存在显现难题与海德格尔的审美主义转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祥勇;;论“解蔽”意义上的“明于天人之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邵孔发;;自然的人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陈家欢;;“天”、“命”视域下的孟子良心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4 王雪梅;;考据孟学的演变与成就[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5 张克政;;冯友兰“义”“利”观摭谈——以“人生境界说”为分析文本[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杨祥全;;太极拳:表面兴盛下的生存危机[J];搏击(体育论坛);2011年09期

7 权雅宁;;中国文论正变史观的历史向进[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王瑞良;;浅谈孔子的仁学思想[J];才智;2011年05期

9 张克政;;冯友兰“新理学”义利观及其当代意义略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雷平;;语境转换与意义重构——戴震对“存理灭欲”的误读及其文化动因[J];武陵学刊;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夏淼;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冯建辉;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陈刚;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连旗;北宋嘉yP二年进士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白云莉;90后大学生财富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彩风;儒家诚信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彩霞;《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段丽丽;荀子“仁本礼用”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6 赖尚清;儒家“道问学”传统的新典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温跃俊;儒家忠恕思想和全球伦理[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智源;《红楼梦》的终极关怀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9 卢运霞;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国凤;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及其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美筠;当代西方学者眼里的中国美学——九五深圳国际美学美育会议一瞥[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2 赵国乾;“道”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3 孙焘;;提升人生境界与“大美育”[J];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4 高建平;杨玉娟;;美学、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的发展[J];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5 李天道;;中国美学与传统人学[J];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01期

6 潘知常;海德格尔的“真理”与中国美学的“真”——中西比较美学札记[J];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7 邓新华;评李旭《中国美学主干思想》[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8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1期

9 成中英,刘翠丽;中国美学中美的动态化过程:诗画交融的创造性和谐[J];世界哲学;2004年02期

10 张家梅;味“和”之内涵及“味”论之美学意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桂荣;中国美学,超越生命的性灵抒怀[N];光明日报;2007年

2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4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刘悦笛 整理 秦韵佳;中国美学和艺术: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8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9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焱;道家自然美学发微[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3 岳永洁;道家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亓元;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过度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傅千里;管窥中国现代美学对话“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7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9 杨柳;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中的“大”美[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9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9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