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环境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解构
本文关键词:论当代环境美学对审美无利害的解构 出处:《文艺争鸣》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无利害 环境美学 审美距离 自然美 经验主义美学 审美经验 审美主体 人与自然 叔本华 审美对象
【摘要】:正一审美无利害在18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那里萌芽,经由康德正式提出,后在叔本华、布洛和闵斯特堡等人中得到发展。自康德把审美无利害作为与知识和道德领域区分的不同特征后,审美无利害就成为现代审美的一般原则,并为后世美学的发展规定了方向。无论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还是布洛的"心理距离说"、闵斯特堡的"孤立说"等都是康德审美无利害理论的变相发展,它们是一系列家族相似的概念。尽管审美无利害作为现代审美的核心原则
[Abstract]:In 18th century there was no interest in the aesthetics of empiricism, which was formally put forward by Kant and later in Schopenhauer. Since Kant took the aesthetic non-interest a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that distinguishes from the field of knowledge and morality, aesthetic non-interest has become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modern aesthetics. Both Schopenhauer's aesthetic "theory of meditation", Bloch'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Minstberg's "theory of isolation" are all the disguised developments of Kant's theory of no interest. They are a series of familial similar concepts, although aesthetic non-interest is the core principle of modern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12C0210)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一审美无利害在18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那里萌芽,经由康德正式提出,后在叔本华、布洛和闵斯特堡等人中得到发展。自康德把审美无利害作为与知识和道德领域区分的不同特征后,审美无利害就成为现代审美的一般原则,并为后世美学的发展规定了方向。无论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还是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8 罗宁;;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李萍;;浅议审美泛化——从杜威实用主义美学出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10 车文丽;;庄子“物化”论与西方“移情”说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王巧贞;;以经验概念为基础的杜威艺术哲学[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陶东风;;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马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存姿态研究——简论《宋:诗一百首》中的生命智慧[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宫铭;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10 何畅;环境与焦虑:生态视野中的罗斯金[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邹宁;《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接受美学观[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文婕;“易质”思考—设计思维与表现方式[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6 齐伟;电影批评理论的反思与重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春雪;中国传统居室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程晔;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审美文化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敏;论约翰·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锋;;阿多诺论自然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7年00期
2 刘新叶;;美学研究的重要拓展——评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J];美与时代;2008年04期
3 胡玉娟;自然环境美学初探[J];学术交流;1999年02期
4 乔燕冰;;美丽的幽灵——浅析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实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王q,
本文编号:1412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1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