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与宋代审美理想人格典范的重建
本文关键词:文化转型与宋代审美理想人格典范的重建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唐以后传统终极依据的动摇,导致孔颜审美人格的信仰危机。面对危机,宋代士大夫进行了重建孔、颜审美人格典范的多方面努力。理学则把孔、颜人格上升到与本体浑然为一的境界,最终完成这一审美理想人格典范的重建。
[Abstract]:After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he traditional ultimate basis wavered, leading to the belief crisis of Kong Yan's aesthetic personality. In the face of the crisis, the scholars and officials of the Song Dynasty carried ou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ole, Yan's aesthetic personality model of various efforts. Yan's personality rises to the state of being the same as Noumenon, and finally complet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is aesthetic ideal personality model.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宋代美学基本特征与宋型文化研究"(N02WH6)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一、从砥砺士风到重建典范的选择宋代士大夫一个突出的精神维度是鲜明而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的理性精神,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先秦诸子的怀疑主义和否定主义的哲学原则,另一方面,密切结合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促进这种怀疑和批判的思潮进入公共交往空间和民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陶玉霞;;文化视野下乡村旅游的理想[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3 胡祥云;;中国创世神话与人文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严迅;;道家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J];大家;2010年20期
5 陶玉霞;;乡村大旅游的构建理想与旅游终极目的的回归——以光山县边地潜开发区马畈周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6 周甲辰;;游:中国式的审美沉醉[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陶玉霞;;旅游的空间公平问题与乡村旅游的三级概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李祝喜;论《人生》文化心理中的生命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9 刘方;宋型文化:概念、分期与类型特征[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刘海清;;对儒家和谐观的历史解释[J];昆明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利;自然的人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煦;陆象山心学美学智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杨毅;宗教与戏剧的文化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奕;知识形态与大学建筑[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邱世鸿;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8 王晓;表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建筑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鹏英;二程理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天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当代转换[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福梅;“黄”与语素“黄”参构的词语: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徐娟;探析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漆画创作中的运用[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
5 朱贝伦;论中国现代政治标语、口号中的暴力美学[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罗建玉;桂林古代山水诗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蕴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万雯雯;“家乡”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孔德婧;《庄子》“大美”思想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9 王锦;《曾国藩家书》的美学思想[D];广西大学;2011年
10 张榕蓉;试论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D];清华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峻青;理想的文学与文学的理想[J];文艺研究;1982年06期
2 孙惠柱;;三大戏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J];戏剧艺术;1982年01期
3 古;文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4 江裕斌;;论苏轼的审美理想[J];文学评论;1987年04期
5 朱伟明;从诸葛亮的形象看罗贯中的审美理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6 刘汉铭;简论白杨的美学修养[J];当代电影;1990年05期
7 顾农;;就“隐秀”问题与王钟陵先生商榷[J];学习与探索;1992年05期
8 马龙潜;我们时代的社会理想与审美理想[J];高校理论战线;1997年12期
9 覃志航;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审美理想[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陈峰;;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理想[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宗英;;审美创造与审美理想的多重复合[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2 龙玉良;;苗族服饰美刍议[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冯乐堂;;审美理想的信息载体——论郭沫若历史剧中为正义和理想而牺牲的悲剧女性[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4 王辉;;文化转型与老年再婚[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徐天兰;;文化转型与新型文化的建构——对温州的考察[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李一平;;新加坡的现代化与文化转型[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刘扬忠;;辛弃疾的文学主张和审美理想[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9 陈新欣;;文化转型与婚姻中的暴力[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黄筱娜;;文化转型是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万武;审美理想与当代作家的文化准备[N];文艺报;2008年
2 肖云儒;审美价值的新变和审美理想的升华[N];中国艺术报;2001年
3 古耜;在历史漩流中高扬理想之美[N];文艺报;2007年
4 记者 李韵 通讯员 刘爱民;文艺要真诚体现时代审美理想[N];光明日报;2004年
5 史锦秀;当代艺术审美理想发展的困境[N];文艺报;2003年
6 记者 林征;审视当代艺术审美理想[N];吉林日报;2003年
7 李万武;升华还是坠落 当代作家该有怎样的文化准备[N];辽宁日报;2008年
8 赖大仁;当今文学究竟缺什么[N];文艺报;2009年
9 记者 舒晋瑜;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开始征集参评作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赵山林;中国小说审美理想的深入阐释[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新苗;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李志勇;市场经济视野中的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鄂霞;中国近代美学关键词的生成流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永森;论豪放[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e,
本文编号:1412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1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