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本文关键词: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告诉我们 ,人类进化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 ,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晶。人类的原始快感大致分为“食”与“性”两个方面 ,前者有着保护个体生存的功能 ,后者有着维系群体繁衍的意义。然而 ,尽管中国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最初都是从“食”、“性”之类的审美快感中升华出来的 ,但是由于“宗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不同性质 ,致使二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不同的依附对象
[Abstract]:The dialectic theory of universal connection tells us that human evolution is the result of natural evolution. On the one hand, we must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of principle between human aesthetic and animal pleasure, on the other hand, we must see that human aesthetic is evolving and developing from animal pleasure. The historical crystallization of sublimation. Human's primitive pleas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food" and "sex". The former has the function of protecting individual survival, the latter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maintain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group. Although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China and westerners was sublimated from the aesthetic pleasure of "eating" and "sex" at first,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patriarchal culture" and "religious culture". Cause them to have different attachment objects for quite a long tim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费资助(01JA2JD75011-44007)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一、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类的美感“美”是随着“人”同时出现的历史范畴 ,在人类产生以前 ,自然界无所谓美 ;在人类出现之后 ,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无法欣赏人类所创造的美。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都是人类的特权 ,是社会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讲 ,能否创造美和欣赏美 ,也是区分人与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文;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观照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J];职教通讯;2004年10期
2 杨金土;;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7期
3 谭德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正理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杨悦;“经济”的知识论与目的论——经济学与经济哲学的区别[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5期
5 刘冠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发展图景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6期
6 李累;宪法上“人的尊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张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5期
8 史鸿文;走向生命优存论美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王美艳;女性主义批评策略之反思——论“各取所需策略”[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10 吴薇;;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当代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2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夏贵清;;大翻译家翻译有多快?——兼评250—300[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宁;;列斐伏尔的人学思想[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6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吕炳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货币现象学[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宏洛;;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指导意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9 张伟;;马克思主义视野:人类美学论纲[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吕海琛;解构与重建—十七年文学中的伦理嬗变[D];吉林大学;2007年
4 郭哲;政府干预经济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吴宁;论社会历史发展中非理性的作用[D];武汉大学;1996年
6 沈金生;中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论[D];四川大学;2007年
7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9 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良;论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左福来;中国古代军事人本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周琼瑛;宪法程序的三维解读[D];湘潭大学;2007年
4 马陆平;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支撑[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方冰;监狱的法文化透视[D];吉林大学;2007年
6 温幼平;建设项目收益预期纠偏初探[D];中山大学;2005年
7 陈燕君;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卢继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吕红;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之批判[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程国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和;;黑格尔论美感认识中的情感活动[J];晋阳学刊;1986年02期
2 邢煦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之一[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3 舒群;也谈对应美学[J];美术;1988年02期
4 柳正昌;普列汉诺夫美感理论的再评价——兼与计永佑同志商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5 蔡健;;传统美学中“趣”的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6 许钢;美感具体形态发展的基本趋势[J];文艺评论;1989年02期
7 曲金良;民俗美学发生论[J];文艺研究;1989年02期
8 文兵;美的科学原理(之一)[J];南方文坛;1989年01期
9 谢会昌;开垦二荒获硕果——读《寓言文学概论》[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03期
10 e,
本文编号:1413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1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