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与美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存在主义与美学研究 出处:《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学研究 生命绵延 生活世界 生存筹措 审美存在
【摘要】: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存在论美学”对古典“本体论美学”的挑战。虽然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存在主义曾因其所产生过的巨大社会影响而引人注目 ,但对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美学资源的重视迄今仍很不够。本文试图从柏格森的“生命绵延”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说和海德格尔“生存筹措”说入手 ,对这一思想的美学特色与贡献作出某种总结。
[Abstract]:An important event in modern aesthetics is the challenge of existential aesthetics to classical ontological aesthetics, although existentialism, as a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enormous social impact. However, the rich and valuable aesthetic resources contained in it are still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so far. Husserl's Theory of Life World and Heidegger's Theory of Survival financing make a certain summary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is thought.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国际文化学系!杭州310027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A回顾美学的继往开来之路 ,伴随着研究重心从“审美理念”向“审美经验”的转移 ,是学科形态方面由“本质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的转型。“存在论”通过“有”与“无”之辩以解决“何谓存在”的困惑 ,这在人类的知识冲动中向来占据着一个核心位置。因为归根到底 ,“哲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邵君秋;;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李明珠;;论道家之“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江晓华;;环境发展的社区治理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胡志明;;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海;;社会稳定机制的实现:制度公正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建构[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秋;;从教育和游戏的关系探析博物馆教育游戏的意蕴[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盛作国;;走向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逻辑学[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凡;傅畅梅;;“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魏红杰;罗素社会历史观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胡牧;从承继到创新,从启蒙到娱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冯波;“乡下人进城”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滋木;论面向生活世界的思想解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尹树广;现代性、主体的构造与生活世界[J];求是学刊;2003年03期
3 王晓丽;中国语境中的“生活世界”[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黄鹏红;;交往实践观视阈下的生活德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3期
5 钟妹贵;毛献峰;;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反思[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徐海铭;;回到生活世界:一种探索语义的人文策略[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7 张涛;;“物自体”的两种扬弃:生活世界和现实世界——胡塞尔和马克思的一种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于林龙;曾波;;关于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鲍栋;田霏宇;;周斌:当行为不再是表演[J];艺术界;2010年05期
10 王利军;;主客二分: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在自为——兼论马克思对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超越[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0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安梧;;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4 李兰芬;;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德性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曾盛聪;;现代化、生活世界转型与伦理嬗变[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雷红霞;;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伍麟;;现象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宝凤 李楠明 初忠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N];黑龙江日报;2000年
2 陈兴良;穿行于生活世界和法律世界之间[N];检察日报;2005年
3 方晓;生活史原来可以这样写![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李亦敏;“生活世界”的教育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理论部主任、教授 彭恒军;融合“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杨善华;理解普通妇女的生活世界[N];中国妇女报;2005年
7 陈遵沂;生存论哲学的意义境域探求[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廖申展;校园呼唤人性化[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刘士林;那个远去的放牛娃带走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谢有顺;文学批评应通达人心[N];文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杜悦艳;回归本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崔光辉;走向真实的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丁立群;实践哲学人类学论纲[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祥;从“生活世界”看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思想[D];苏州大学;2004年
2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启涛;论中小学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柳谦;论体验的教育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洁;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韬;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潘永云;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彦丽;建筑空间本质的哲学反思[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李敏;“游戏”在师生交往中的本体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长倩;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师专学生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21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2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