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审美经验探析
本文关键词:网络时代审美经验探析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媒介 虚拟装置艺术 审美经验 沉浸 技术人性化
【摘要】:建立在数字媒介上的艺术作品带给人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数字媒介使艺术作品的直接载体不再具有物质的内容,审美经验的发生场域是数字技术构造的虚拟现实,因而审美经验是即时的深度体验——沉浸——欣赏者直接体验的是艺术家构造的体验状态。数字技术作为西方科学传统计算性思维在当代的极端化形式,却包含了技术高度人性化的可能,因而构成了对海德格尔技术批评的一个反驳。
[Abstract]:The works of art based on digital media bring people aesthetic experience which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works of art. Digital media makes the direct carrier of works of art no longer have material content. The field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a virtual reality construct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Therefore,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the instant deep experience-immersion--appreciator is the direct experience of the state of experience constructed by the artist. 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 the contemporary extreme form. However, it contains the possibility of highly humanized technology, and thus constitutes a refutation to Heidegger's technic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部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网络化阶段。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欣赏来说,信息传播媒介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物质材料,不同的媒介传播手段,塑造了不同时代人的艺术感知方式、不同的美感体验。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斗斗;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学术研究;2004年07期
2 肖娅曼;判断词“是”是分化而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卜祥记;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存论透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4期
4 臧佩洪;马克思是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者吗──论现代性批判语境下的马克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5 谢永康;技术批判与马克思——一种实践哲学视野下的重新思考[J];江海学刊;2004年05期
6 阎国忠;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跨越(上)——卢卡奇与李泽厚美学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邓晓芒;论先验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差异[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8 秦红岭;试论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高等建筑教育;2004年01期
9 邓毅;;什么是宪法哲学[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9 周海春;;《道德经》视域下“大道”运思的海德格尔方式[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舒红跃;;技术、政治世界与本真生存(未定稿)[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D];复旦大学;2005年
3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4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5 季涛;法律之思[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正元;论代际公平[D];湘潭大学;2004年
2 张,
本文编号:1425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2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