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

发布时间:2018-01-15 21:19

  本文关键词: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 出处:《文艺研究》200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消费社会 美学 社会 文化 物符


【摘要】: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美学的沉寂都是一个事实。美学的复兴当在于积极回应当代社会的变迁。由于审美现代派的巨大影响,“美学”一直处在与“社会”的尖锐对抗之中。而今,由于以“物符”为标志的“消费社会”的到来,原本便具有文化向度的“社会”就显在地“文化”化了,它是符号化,同时也是美学化,这种符号—美学借助于无所不及的商品逻辑和电子媒介取得了空前的社会化,于是一个普遍的“美学社会”已赫然在目。这意味着,如果文学研究仍然可以被界定为与“社会”相关的一种“美学”研究的话,那么“社会美学”将是它不得不认真面对的新的理论图景。换言之,这就是文艺学与美学的新的相关性。
[Abstract]:The stillness of aesthetics is a fac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vival of aesthetics lies in the active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due to the tremendous influence of aesthetic modernism. "Aesthetics" has always been in sharp confrontation with "society". Now, due to the arrival of "consumer society" marked by "object charms", the original "society" with a cultural dimension has become "culture". It is symbolized as well as aestheticized. This symbol-aesthetics has achieved unprecedented socialization with the help of commodity logic and electronic media. This means that if literary studies can still be defined as a "aesthetic" study related to "society". In other words, this is the new cor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能否用“社会美学”这一概念来描述当代社会或文化的变迁并因之而致的美学转型这是一个令人迟疑不决的问题。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尚不是理论上的,即这一概念能否贴切地表征现实,而是语义上的,“社会”和“美学”两个术语先已被赋予了沉重的历史语义。先说“社会”。在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惠敏;从形象到拟像[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管怀国;;文学“危机论”是一个伪命题——与赖大仁教授等商榷[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玉钗;困境与契机:读图时代的语文审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盛涛;论“晚生代”小说创作的世俗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靓;文学与图像的世纪遭遇[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权生;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耀华;展示你美的形象[J];装饰;1991年03期

2 余禺;文学:没有终点的旅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3 管宁;艺术感觉:不可偏离的创作轴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 张金秀;消费社会“吃”女人的本质——论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可食的女人》[J];社科纵横;1997年04期

5 尹鸿;美丽的新世界[J];当代电影;1999年03期

6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陈晓明;挪用、反抗与重构——当代文学与消费社会的审美关联[J];文艺研究;2002年03期

8 王岳川;博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文化理论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9 小洁;几米:消费社会的精神叛逃[J];电子科技;2002年20期

10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网络与比较文化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消费社会的文学审美走向[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谢有顺;;经验被存在所照亮——评《阿瑶》[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3 李春青;;“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孔明安;;技术、主体与形而上学的玄学遐想——鲍德里亚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亚云;;浅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A];西安市工商局碑林分局、西安市碑林区工商学会2004年度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4年

6 秦玉兰;;疏离与狂欢——当代青少年电影叙事风格研究[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金丹元;;论全球化语境下电视审美文化的功能与文化观[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鹏;;消费价值体系与产品设计[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鲍明晓;;财富体育[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10 卢风;;发展的悖谬[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元浦;时尚文化的“公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夏志琼;理财教育要走进校园[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曲瑞华;“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许钧(作者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对神话的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周晔;女人不闲谈[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6 章蕾;名人要看怎么批[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7 莫斯科大学副校长 亚·西多罗维奇;经济现代条件下的道德价值[N];联合时报;2001年

8 金元浦;消费神话与现代性道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9 冯克利(山东省社会科学院);除魅世界里的公共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陆梅;时尚化、市场化影响了文学[N];文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2 程箐;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兴桥;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D];吉林大学;2004年

4 陈兵;文化与商业困境中的电视品牌建构[D];浙江大学;2005年

5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6 张懿红;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崔笑声;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8 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9 赵玲;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升华[D];东南大学;2005年

10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曼;知识分子身份的悬浮[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f ;我愿意用我的飞翔展示我的翅膀[D];郑州大学;2003年

3 霍志静;异质的形态与同质的逻辑[D];清华大学;2003年

4 曹蓉蓉;乔治·爱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中的消费主义[D];浙江大学;2004年

5 姬向华;消费社会下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6 李志娟;寻找身份的历程——对《可食的女人》的主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马爽;消费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快餐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8 王烨;施叔青小说综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远威;菲茨杰拉德沦为消费社会受害者的历程及其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消费主义的批判[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习文;后现代社会的“仿像”与“内爆”[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30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30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b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