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之新阐释
本文关键词: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之新阐释 出处:《兰州学刊》2010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桑塔格在《反对阐释》的论文集里,一方面对重视作品内容忽视作品形式的传统批评方式进行强烈批判,并分析造成传统批评方式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她提出新感受力的美学批评方式,要求关注作品的形式,体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感觉:快感和不快,震惊和新奇。新感受力美学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为美国当下的新兴艺术的合理化建立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要求关注感觉,依赖感性,对纠偏当今理性过度压抑感性、人们日常生活机械化的病症具有积极地治疗作用,为和谐人性的健康发展奠下了基础。
[Abstract]:In his works against interpretation, Sontag, on the one hand, strongly criticizes the traditional ways of criticism, which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tent of works and neglects the forms of works, and analyzes the deep causes of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criticism. On the other hand, she puts forward the aesthetic criticism way of the new sensibility, asking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 of the work, to experience all kinds of feelings brought to us by the work: pleasure and unhappiness, shock and novelty. It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one hand, it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emerging art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other hand, it requires paying attention to sensation, relying on sensibility, and actively treating the symptoms of people's daily life mechanization,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human na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20世纪60年代初,桑塔格发表了《反对阐释》、《论风格》、《关于“坎普”的札记》《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①等多篇论文,提倡新感受力美学,在社会上、文坛上引起了极大轰动。在文章中,桑塔格一方面对传统文艺批评方式进行无情的批判,力图建立一种新型文艺批评方式———新感受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论审美经验中的“距离”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程颖;;对电脑艺术的几点认识[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赵涵;;后现代的滑稽戏——论网络时代的戏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4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5 姜春;;从现代视野看王尔德艺术人生的达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童炎;;由造人神话看两希传统文化的对立和融合可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黎志萍;;哲学解释学对译者地位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祝复兴;;浅析海派超验叙事的文本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况汉英,辛敏;现代语言学参照下文艺理论中语言观念的转变[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10 况汉英,辛敏;现代语言学参照下文艺理论中语言观念的转变[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文钢;;在现代审美视域里谈词[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4 姚永辉;;朱熹、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邹积艺;杨振之;;论旅游节事的社会文化影响——成都市洛带古镇火龙节居民反应个案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Wilde's Aestheticism——On The Decay of Lyi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9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江天风;资本逻辑与建筑生产[D];同济大学;2008年
4 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胡孝根;柏拉图对话文体与思想创制之关系[D];浙江大学;2009年
6 金理;抗争现代名教[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娟;叙事的游戏[D];浙江大学;2009年
8 修磊;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玉庆;远逝的村庄[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蓉敏;解释学视域下的理解教学与高中英语阅读[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建芳;回忆的诗学:《朝花夕拾》的一种研究路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欧阳珊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4 陈文娟;黑暗灵魂的舞蹈[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许秀静;面向权威的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高春芳;孤独与探寻中的旷野呼告[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赵俊生;趣味中追求唯美 疏离中趋于颓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王海环;论张承志小说的民族特性[D];延边大学;2009年
9 柳阳;两个文本、三位艺术家和一个主题[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毛永莉;唯美与自恋[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晓滨;;我们还需要“偶像”吗?——读《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J];走向世界;2010年05期
2 吴高园;;当代文学中的酷评现象——由《十美女作家批判书》谈起[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赵俊玲;;杨慎对《文选》评点学的贡献[J];名作欣赏;2010年05期
4 吴艳;;让幽暗变得透明——苏瓷瓷小说的多重意义[J];名作欣赏;2010年06期
5 王建成;;传统批评观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精神实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林超然;;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的文化认同[J];文艺评论;2010年01期
7 王建成;;观看之道——桑塔格的女性主义图像观[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8 杜英;;一种新文艺典范的建构——对1949年前后文艺作品的考察[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9 刘聪;;张爱玲的选择[J];全国新书目;2010年05期
10 程光炜;;80年代文学批评的“分层化”问题[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永丰;;我改变了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2 田永丰;;我改变了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吕涵;周晓芳;;从心理分析角度试析《赤裸的心》及《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晓丽;;伪满洲国的“附逆作品”[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曾夏怡;;浅谈班主任批评艺术[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6 孙肖姬;;浅谈提高护理团队凝聚力[A];2007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7 章秀兰;;浅谈当班主任的艺术[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高莹;;闻鸡起舞 慷慨悲歌——论西晋诗人刘琨的经典化历程[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刘士杰;;不屈的意志 不懈的追求——访老诗人绿原先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10 王大勇;;浅议批评的艺术[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新颖;阅读因阅读经验的惟一性而存在[N];北京日报;2010年
2 刘树勇;私密经验怎么与他人分享?[N];中国摄影报;2010年
3 荆春莲 市二幼;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表扬和批评[N];朔州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柳青;胶片可待成追忆[N];文汇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钟华生 通讯员 汪兰;尖锐评论“冒犯”固有观念[N];深圳商报;2009年
6 记者 王胡;村上春树获耶路撒冷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早报记者 黄武锋;外储投资应适当透明[N];东方早报;2009年
8 本版采写 郑丽君;数字时代的传统手工技艺[N];中国摄影报;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 李翔;以文明的名义[N];经济观察报;2009年
10 铁舞;苏珊·桑塔格最后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静;《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复旦大学;2009年
3 周宁;《现代》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D];山东大学;2007年
4 梅丽;作为解放手段的文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树萍;北新书局与中国现代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文钢;苏珊·桑塔格批评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郑艳玲;钟惺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曦婷;时尚杂志的图像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2 盛小弟;权力:颠覆、抑制与协商[D];湘潭大学;2009年
3 周杨;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下的中国20年代新感觉文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王潇;当代摄影中的自拍[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5 陈东;既是地域的,更是全国的[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婷;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独特性[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艳星;现代女性命运的疾病叙事主题[D];浙江大学;2007年
8 韩模永;中西反阐释理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尹利根;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朱雯;腴厚之美 平淡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4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3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