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浅析“距离产生美”
本文关键词:从美学角度浅析“距离产生美” 出处:《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 情感距离 心理距离 美学研究
【摘要】:布洛是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原为瑞士人,后入英国籍,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授,兼通意、德、法、俄、西班牙、中等六种文字,著述涉及文化、文学、美学等许多方面。他在1912年的论文《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提出"心理距离说",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扩展开来,"距离"在审美经验中统称为审美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和心理距离等。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距离产生美"进行粗浅分析,进而强调"距离产生美"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
[Abstract]:Bloom is a British psychologist, esthetician, originally a Swiss, later joined the British nationality, has long been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ngland, but also in Italy, Germany, France, Russia, Spain, six medium language, writing on culture, literature. In 1912, h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his paper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s an artistic element and aesthetic principle, and explained all aesthetic phenomena with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t is considered that only by maintaining a moderate, non-utilitarian and non-practical psycholog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aesthetic subject and the object ca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be carried out,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s the source of beauty and aesthetic feeling. "distance" in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called aesthetic distance, including time distance, space distance, emotional distance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Furthermore, it emphasizes that the beauty of distance is also the principle of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商学院;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行为中也常常忽略身边的东西,而盯着遥不可及的远处。究竟距离能不能产生美,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西方美学家布洛在研究审美经验时,发现了“距离”在审美经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1912年论文《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用“心理距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戈;“距离”的作用——关于对布洛“审美距离说”的一点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张德兴;时间距离与视界融合——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管窥[J];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02期
3 熊小锋;散谈“审美距离”[J];职业技术;2003年Z1期
4 鲍训吾;论美是价值[J];求是学刊;1986年04期
5 周益民;论审美的心理距离与功利性[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6 涂途;“美起源于劳动”说异议——施昌东《“美”的探索》质疑之一[J];江汉论坛;1982年04期
7 高少锋;马克思对美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浅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8 涵清;美学、文论与数学的关系[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2期
9 周来祥;建国以来美学研究概观[J];文史哲;1984年05期
10 刘山镇;文章美学研究试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全国高校美学研究会选出新的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3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及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年会在厦门大学举行[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4 ;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召开会员大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黄应全;;从美学研究看学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各单位交流研究和教学情况[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10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2 刘悦笛;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人民日报;2010年
3 任雪;坚持美学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N];文艺报;2010年
4 齐峰;建构时代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5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6 汝信;美学也应关心民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7 马衍明;以新眼光打量美学经典[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汝信;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学论著[N];人民日报;2008年
9 山西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山西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齐峰;美学研究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李修建;直面器物的美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2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8 黎明;感性智慧:维柯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宗泽;近三十年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的问题阈[D];西南大学;2008年
2 刘超;论卡西尔符号论文化哲学的美学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文静;“心理距离”为何能成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斌;马尔库塞美学的生存论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李黎;《淮南子》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唐圣;论美学与哲学的边界[D];新疆大学;2007年
7 胡坤玉;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宁海林;托马斯·门罗的美学研究方法述评[D];河北大学;2004年
9 高波;论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索浩峰;美学艺术主义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36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3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