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1949—1956:新中国美学理论的统识

发布时间:2018-01-17 17:21

  本文关键词:1949—1956:新中国美学理论的统识 出处:《文艺争鸣》2011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学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 知识分子 朱光潜 新中国 思想改造 国家意识形态 美学知识 中国美学 批判


【摘要】:正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学界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与国家意识形态相一致的美学理论,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理论确立为美学研究的"元理论"。新中国美学理论的统识是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新中国实现重新统一后,由于"我国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是从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家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rimary task facing the aesthetic circle is to establish the aesthetic theory consistent with the national ideology. That is to say, Marxism-Leninism aesthetic theory is established as the "meta-theory" of aesthetic research. The unity of New China's aesthetic theory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ntellectuals'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Because "most of our intellectuals come from the landlord class or bourgeoisi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学界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与国家意识形态相一致的美学理论,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理论确立为美学研究的“元理论”。新中国美学理论的统识是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新中国实现重新统一后,由于“我国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是从地主阶级或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祁海文;徐^y:“美育”概念的最早提出者[J];长白学刊;2002年06期

3 陈涵平;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情感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王爱松;从文化影响看“京派”与“海派”的自然形态[J];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5 毛宣国;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的现代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刘进才;论京派小说的空间形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杨隽;陶渊明的诗化隐逸之旅[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07期

8 周仁政;审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9 王文戈;《论语》中的“美”的现代阐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凌继尧;我国的技术美学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年

5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8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9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向诤;丰子恺文艺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俞燕;“诗与真”的不倦探索[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6 金中;试析语文课程理念所彰显的学科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静;“五鬼”辨证[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冯柯;“空则有,有则空”[D];河南大学;2004年

9 王茜;古典审美理想的守望者[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丽萍;古典诗学的现代阐释[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2 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时代与民族印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郭慧丽;;谈苏珊·朗格美学思想的形成[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4 赵淑莉;;“童心说”——丰子恺美学理论的核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余开亮;;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6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妍;;传统美学与消费时代的疏离及转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8 阎嘉;;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9 谭容培;;原创的美学——评颜翔林的《后形而上学美学》[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韩书堂;;中国美学研究的纯粹性批判与整体性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黄水婴;;《论“审美无利害”在中国美学中的变异》概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并对美的本质、中国美学史等问题进行座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5 朱印海;;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政治意识比较分析[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郭定国;;论审美与做人[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2 刘蓓;西方环境美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3 汝信;美学也应关心民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周来祥;前后两个三十年[N];人民日报;2008年

5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钱竞;一位在左翼营垒中具有独立个性的美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8 邢煦寰;美学需要走向行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曾永成;“充实之谓美”的本义阐释和美学问题[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4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5 谷鹏飞;应用美学学科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6 余锐;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韦拴喜;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阳;吕o偯姥Ю砺厶逑笛芯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彭沈莉;阿多诺否定美学的现时观照及其对文艺创作的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崔涵潇;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东大学;2011年

4 毋燕;非同一性的艺术重构[D];西北大学;2008年

5 李芳;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峗;阿诺德·柏林特的参与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斌;马尔库塞美学的生存论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祁永芳;阿多诺摹仿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巩勇;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彦婷;柏拉图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美学理论批评比较[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7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37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b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