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佛教唯识论的主体认知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21 09:16

  本文关键词: 佛学 唯识论 主体认识论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 从近现代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佛教唯识论大体包含着以下三个认知结构层次:“八识”说(即关于主体认知的心理结构)——“四分”说(即关于主体认知的能力结构)——“生识”说(即关于主体认知的发生结构)。本文将依次阐述,愿求正于方家。对认知主体结构的关注,是近现代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德国古典哲家康德所开创的主体论哲学传统已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19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佛教唯识论者也非常注重认知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法相(唯识)宗书数百卷,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ognitive theory, Buddhist epistemology contains the following three levels of cognitive structure: the theory of "eight realms" (that is,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subject cognition) and the theory of "four points" (that is, the ability structure of subject cognition) and the theory of "living knowledge" (that is, the theory of subject cognition). The structure of occurrence will be explained in turn.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cognitive subject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odern cognitive theory.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of subject theory initiated by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Kant has influenced western philosophy widely and deeply since 19th century. 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s. Buddhist libertarians als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atus and role of cognitive subject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峻 ,方立天;论魏晋时代佛学和玄学的异同[J];哲学研究;1980年10期

2 建政 ,宾赛;佛学在中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3 钱仲联;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魏治臻;《蒙英辞典》简介[J];辞书研究;1980年01期

5 陈铭;宋明理学讨论会的论点简介[J];浙江学刊;1981年02期

6 望云;;感情·欲望·意志——《精神的试析》之二[J];法音;1982年02期

7 ;鼓山佛学培训班第一期圆满结业[J];法音;1982年02期

8 戒圆;;试论大乘佛教对于“真如”的不同看法[J];法音;1982年04期

9 望云;;“想”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精神的试析》之三[J];法音;1982年05期

10 魏艾;;解脱之路——三无漏学——佛学基础知识讲座之四[J];法音;198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以楷;;朱熹与道家道教[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2 张伯伟;;略论佛学对晚唐五代诗格的影响[A];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姜光斗;;论梁肃的佛学造诣及其对唐代古文运动的贡献[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姜光斗;;论佛学对皎然诗学的深刻影响[A];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5 黄卓越;;心源说:唐宋派文论中佛学要素之考辨[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徐湘霖;;“纯素”之美与文人的“禅"意识[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周国林;;袁宏玄学化史论初探[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8 ;《虞愚文集》(3卷)出版[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9 周文英;;隋唐时期因明的输入[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10 虞愚;;玄奘对因明的贡献[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通讯员 林菁 本报记者 肖铮;数学王国笃行者[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饶宗颐;我所认识的汉学家[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鄂平玲;弘扬民族文化 展示佛学精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麻天祥;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趋同[N];学习时报;2000年

5 袁运生;从文化架构看百年油画[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苗建华;古琴与佛学[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李多光;暖风中的晚唱[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记者 潘跃;《第十一世班禅确吉杰布》画册在京首发[N];人民日报;2001年

9 记者 李术峰;第十一世班禅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宁稼雨;《世说新语》与士族佛学[N];人民政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金华;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旗;心学与禅学[D];西北大学;1999年

7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8 廖雪伶;佛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之实质[D];四川大学;2005年

9 袁经文;《摄大乘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韩国良;道体·心体·审美[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雅利;走向生命的大美[D];西北大学;2001年

2 黎玲;佛学与六朝山水绘画美学的兴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世福;朱熹理学与佛学之比较[D];安徽大学;2003年

4 李长庚;对宫体诗主体性相对失落的文化考察[D];宁夏大学;2003年

5 周康;《幼舆丘壑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6 富琳;借一双慧眼找寻人生的彼岸[D];吉林大学;2004年

7 秦祖辉;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D];扬州大学;2004年

8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姜乐军;从“女权”到“护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金永亮;简Z溕⑽难芯縖D];华侨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21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21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3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