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二重性及当代美学的可能性
本文关键词: 艺术二重性 波德莱尔 美学复兴 出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拟在文化研究的挑战下,重新思考美学自身的特殊性,从而让美学在沟通文化研究,反思自身局限性的同时,有能力成为一种"非体制化"、"非意识形态化"的领域。为此,本文重新理解了波德莱尔当年对于艺术那极为著名的有关艺术二重性的判断:"现代性是短暂的、易逝的、偶然的,它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在其中,艺术的特殊性以互补的性质呈现出来,对古往今来的各种艺术都提供了一种开放的规定性。当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怀疑论的质询下思考美学时,波德莱尔的判断或可作为我们跳出文化研究和文化主义视域的另一框架。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hallenge of cultural study, rethink the particularity of aesthetics itself, so that the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in cultural studies, reflect their own limitations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become a "non system", "non ideology" in the field. Therefore, this paper re understanding Baudelaire's art for the very the famous art related duality of judgment: "modernity is short, fleeting, accidental, it is the art of art of the half, the other half is eternal and unchanging." in which special art with complementary properties appear, all of the art provides a ru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open. Today when we in cultural studies and Postmodernism doubts on the question about the aesthetics of Baudelaire's judgment, or can be used as a framework for us to jump out of view of cultur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nationalis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司杰;;“先锋派”概念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5 郭小文;;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6 瞿华兵;;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鞠楠;;以情调代替情感——评王安忆《长恨歌》、《新加坡人》的得与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9 许婧;;浅论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创作的媚俗倾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10 安刚强;乡村“神话”与都市“传奇”:沈从文、张爱玲比较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肖鑫;;“自律”启蒙的迟来与书法大众化背景下的受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何桂彦;;“新媚俗”绘画的三种类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8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9 王东东;;天真与世故: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从西川、王敖的争论谈起[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孟远;;延安文艺:在创新中实践现代性追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徐兆武;生命·诗与思·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冯波;“乡下人进城”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9 肖燕;多丽斯·莱辛幻想系列小说的独特未来意识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郑立峰;未竟的现代性诉求[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小玲,赵彩花;试析波德莱尔的应和论[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7期
2 郭绍华;1919-2000:波德莱尔在中国[J];绥化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3 刘波;波德莱尔与法国浪漫主义思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师华;波德莱尔——“众人的良心”[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5 刘波;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刘波;《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7 颜青;;波德莱尔诗歌的伦理意义探析[J];当代文坛;2007年02期
8 刘良吉;;纨绔及其意义——福柯与波德莱尔[J];江汉论坛;2007年03期
9 刘辉成;;论波德莱尔的颓废美思想[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刘波;尹丽;;波德莱尔作品汉译回顾[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金佳;;波德莱尔散文诗中的叙事[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晨亮(清华大学);波德莱尔的枝枝蔓蔓[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曾靖皓;《回忆波德莱尔》:勾勒手捧“恶之花”的诗人[N];文艺报;2011年
3 张泠;枷锁中的波德莱尔[N];南方周末;2004年
4 ;忧郁的雨天忧郁的书[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云也退;恶之中寻见一切风骚[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路文彬;波德莱尔的慈善之举[N];学习时报;2011年
7 韩猛;批评的真意[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曾靖皓;手中捧“恶之花”的诗人[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罗岗;庸俗的“颓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陆扬;游荡城市的记忆[N];中华新闻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文雅;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志亮;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D];贵州大学;2009年
2 胡博乔;分析《忧郁与理想》中女性的多重形象以及波德莱尔的无意识性冲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李英娟;波德莱尔及其诗歌的“忧郁”基调[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思远;论波德莱尔象征主义诗歌中的反省意识[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郑建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6 苏丹;遮蔽与重现[D];南昌大学;2008年
7 初金一;俄国文学视野中的波德莱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周圣国;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沙仁图雅;新艺术的先驱——波德莱尔及其《恶之花》[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21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21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