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中国现代性

发布时间:2018-02-22 11:49

  本文关键词: 颓废审美风格 晚明中国 现代性 出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颓废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晚明中国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政治黑暗和心学播散等原因,赋予"颓废"以新质。晚明士人的颓废是一种"去道德化"的审美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审美风格和文学审美风格。晚明士人躲避宰制儒家所追求的崇高精神的规约,一方面,通过生命扭曲的自放生活表征出怪诞化的社会审美风格;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化的社会生活表现出精致化的社会审美风格。晚明文学作为彼时士人生活之反映,亦表现出综合化、怪诞化、精致化等颓废审美风格特征。晚明士人的颓废审美风格是以消极的方式来解除社会压抑的程度,尽可能地追求个体自由,已具有个性解放的精神质素,从而表征着中国现代性。
[Abstract]:Decadence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due to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political darkness and the spread of psychology, the decadence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was endowed with a new quality, and the decadence of the scholar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as a kind of aesthetic spirit of "demoralit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scholars avoided the lofty spirit pursued by the patriarchal Confucianists. On the one hand, they characterized the grotesque social aesthetic style through the life distortion of their own lif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showed the grotesque social aesthetic style. As a reflection of the life of the scholar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s a reflection of the life of the scholars at that time, also showed a comprehensive and grotesque style. The decadent aesthetic style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s to relieve the degree of social repression in a negative way, to pursue individual freedom as far as possible, and to have the spiritual quality of individual liberation, thus representing the modernity of China.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颓废与中国现代性的近代起源(1573-1644)”(10YJC75108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研究”(09BZW071)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李延年;马玉坤;;是捍卫人性尊严,并非趣味低级——《聊斋志异·犬奸》新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3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潘熙;;从基础教育的内涵谈教材教法的改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5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陈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人文科学的关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9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赵們;《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李路曲;;论新加坡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刘永启;;论意识的物质性及三层物质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孟伟根;;外来词的词义汉化和汉英词典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9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金尚理;;逍遥:庄子人学思想解读[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Pr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俞杰;后金融危机下浙江外向型企业转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论审美现代性[J];学术月刊;2001年05期

2 徐勇;反驳实践美学终结论——与章辉先生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柳清华;李富贵;;现代性的物质审美主义批判[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4 刘聪颖;;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及启示[J];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张新勇;杨雅砾;;浅议美学的“现代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郭晓林;;从日常生活审美的维度审视孔子人生美学的现代性意义[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施锐;;歌德的“形态学”美学观念及其现代性文化启示[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8 戚真赫;;“探其本”与“第一义”:王国维美学之本及其现代性转型研究[J];文史哲;2007年06期

9 李朝;王华菊;;现代性碎片与审美文化——评析齐美尔的审美社会学[J];学理论;2009年07期

10 王淑凌;李丽萍;;席勒“游戏说”及其当代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陆扬;;关于后现代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建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之现实性与现代性的反思[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碧辉;;“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辞[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开大学哲学系 陆扬;现代性和文化霸权不是一回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刘晗;现代性与建构乡土美学的可能[N];文艺报;2005年

3 简德彬 林铁;乡土美学的理论自觉[N];文艺报;2008年

4 北师大中文系 王一川;是后现代激活了现代[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本版特约主持 王岳川 肖鹰 杨俊蕾;中国学者质疑杰姆逊:是否又引来了西方霸权的幽灵?[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上海社科院 曾军;中国学者为何“背叛师门”?[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后现代视野下的“中心”[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9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10 简德彬;新现代性崛起与乡土美学建构[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新雅;探究现代性“美育”思想的中国化过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自红;现代性的困惑[D];暨南大学;2002年

3 吕宏波;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君;现代审美经验的阐释与开拓[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郑素华;论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性[D];扬州大学;2004年

6 张慧;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刘汉芸;从人性和谐美论席勒活的形象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月;中国意象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性演进[D];西藏民族学院;2012年

9 刘家民;美学在当代的问题与出路[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张斌璐;感觉的碎片——齐美尔美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24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24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8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