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6 18:28
本文关键词: 刘纲纪 美学 实践本体论 自由 审美反映 艺术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刘纲纪的美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思想,而在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的诸形态中,他以“实践本体”作为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故他的美学思想可以称为“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刘纲纪以实践本体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自由论为理论核心,以审美反映论为艺术本质,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美学问题域,形成了一个层层推衍又互为支撑的立体网络思想体系结构,从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历史的宏阔背景上考察,这是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的卓越贡献,是他不同于中国现当代其他美学家的创新之处、独特之处。本文分七个部分对此进行研究。 绪论部分主要对刘纲纪美学思想进行专题研究的缘由与意义,对前一阶段研究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简要综述。 第一章对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进行沿波讨源的追溯。刘纲纪的美学思想,是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在人生态度上和理论资源上,儒、道、佛(主要是禅宗)三家对他的美学思想都有深刻影响。西方理论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近现代西方美学思想和心理学,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根本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的先声最早起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时期,刘纲纪在兼容并蓄前哲时贤的基础上,弥纶群言,融摄超越,建构了他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论述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的涵含与建构语境。刘纲纪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本体论的哲学,它在不同范围和层次上可以分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就包含自然和社会在内的世界的本体是什么这一范围内,主张物质本体论,只涉及人类社会的范围内,则主张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即存在者的存在论、认识终极解释的存在论、终极价值的存在论。在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刘纲纪用实践创造、自由来阐明美的最终本性,从而展开他的实践美学理论,而这一理论的形成具有具体的历史语境,是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国内实践观美学研究成果批判与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章主要分析总结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的总体特征与理论结构。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理论总体上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理论形态属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美学;二是理论体系结构表现为动态开放的三维结构:其理论轴心是实践本体论的形上观照,其理论实践是多学科具体知识的形下实证,而其理论指归则体现着入世态度与经世情结,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感。而就其实践本体论这一形而上的理论维度来看,它的结构主要有三点构成:其哲学基础是整体实践观,其理论核心是创造自由论,其艺术本质观是审美反映论。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了刘纲纪独特严整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体系。 第四章论述刘纲纪实践本体论视界里的美与美感。刘纲纪认为,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起源,所谓的美,就是通过人类生活的实践创造所取得的,感性具体表现着人的自由的各种对象,因此,美的起源来自人类的实践,而美的本质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自由在其实践对象上的感性表现。在形态上,依据美与实践劳动的距离远近,可区分为纯粹意义的美与非纯粹意义的美,亦可区分为艺术美与现实美,现实美又分为形式美、社会美和自然美等。由于美是人的自由的感性显现,美感是人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上直观到他的自由获得了实现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愉快,是一种由于见到人发挥自己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战胜了种种困难,从客观世界取得了自由而产生出来的愉快。美感有直观性、超功利性、能动性等特性。美感是具有广泛意义的范畴,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等。 第五章探讨刘纲纪实践本体论艺术学美学的思想蕴含。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实践本体论的哲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反映论,不等同和局限于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反映,它是一个既包括感觉和思维也包含情感和意志的广泛的概念,艺术本质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从历史的发展分析艺术美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始艺术、古代艺术、近代艺术和现代艺术:从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来看,艺术可分为再现和表现两大系列,两大系列又依据其它原则再分为11个门类。书法和绘画艺术理论是刘纲纪艺术美理论在部门艺术研究中的具体实践。他认为,书画是对现实的审美反映,是效于自然、心物交感的产物。从实践本体论美学的观点出发,刘纲纪提出了书法艺术的“比象说”,总结出书法的生命形式和情感意味两大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广义文人画”,并对“六法”作出了独特而精到的表诠。这表明了刘纲纪向科学实证美学尝试性发展的学术意图。 结语部分概述了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严整精审的体系性等四个总体学术品格,综括了其创造性地提出实践本体论等七个方面的突出而独特的理论贡献,以及这一理论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李丕显,李英梅;实践美学和实践唯物主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张黔;心理化——实践美学发展的一条线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苏宏斌;;何谓“本体”?——文学本体论研究中的概念辨析之一[J];东方丛刊;2006年01期
5 刘纲纪;龚贤生平事迹再考[J];东南文化;1990年05期
6 金大陆;;关于《美学对话》的对话[J];读书;1985年01期
7 鲁鹏;实践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本体[J];东岳论丛;2005年02期
8 邓晓芒;20世纪中国美学之回顾与反省[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4期
9 朱志荣;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周均平;关于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笔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1539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3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