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生态审美场论
本文关键词: 民族生态审美场 对生 整生 出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与相应的审美氛围、审美风范双向对生并走向整生的民族审美活动循环圈 ,构成民族生态审美场。民族生态审美场是民族生态审美学的整体对象 ,它的逻辑结构统观化整生化展开 ,构成当代民族生态审美学的理论体系
[Abstract]:With the corresponding aesthetic atmosphere, the aesthetic style is opposite to the whole circle of national aesthetic activities, which constitutes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aesthetic field, which is the whole object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aesthetic science. Its logical structure, integrated and biochemical development, constitut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ntemporary national ecologic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鼎生;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J];社会科学家;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军;吕军利;;刍议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维度[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2 陈育德;;生态美学与“美的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王蓓;林亮明;;技术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及其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4 赵睿;;浅论短信的艺术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5 夏燕;;试论受众对电影艺术“人物形象”接受的审美规律——从《泰坦尼克号》切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王小燕;;剥去文明外衣后,人类的生存境况——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热爱生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欧阳靖;;《黑骏马》的生态审美之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昝楠楠;陈刚;;北京奥运建筑艺术美漫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陈颖;颜吾佴;;浅析当前电视传播的缺陷与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付军龙;;比德于众禽——也论中国古代的“比德”观[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路卫华;;从现代科学的维度看生态文明建设[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谢青;;对现代包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戈华清;许颖;;以科技失灵为背景环境危机的法律选择[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国涛;;“环境法学方法论”的名称解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9 谢魁;;从庄子技术有害论到现代西方技术哲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赵云波;;技术理性批判向度下中国现代化沉思[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7 郭茂全;新时期西部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郭萌;生态美学视域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龚万达;社会生态视野中的志愿服务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张治忠;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行政价值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桂霞;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4 兰云贵;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凌峻;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海明威小说创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悦;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杨宁;廉政制度的政治生态伦理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丽芳;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沈从文小说创作[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原力;;诗意的栖居——席慕容散文创作中的生态审美意识[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场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翟鹏玉;民族生态审美叙事中的隐喻交合功能[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王茜;;国内生态审美研究状况述评[J];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01期
5 盖光;;诗意的和谐:文艺生态审美的构成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翟鹏玉;;“那”文化神话景观与民族生态审美叙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02期
7 白春苏;;《沙漠独居者》的生态审美探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黄朝霞;隋丽;;生态审美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的文化思考[J];求索;2011年08期
9 隋丽;;论生态审美民族性的内涵与表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10 杨先利;;审美的生存——追溯文史浅析生态审美教育的范畴与功能[J];黑龙江史志;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翟鹏玉;;壮族的神灵谱系与民族生态审美场[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爱萍;试论生态美育[D];扬州大学;2006年
2 华宣蕾;魏晋南北朝生态审美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陈莹;文学活动的生态审美视域与生态伦理叙事[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丽丽;生态审美视域中的《我们周围的大海》[D];郑州大学;2012年
5 马文君;《菜根谭》人生态审美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6 胡培真;四时思想与先秦生态审美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7 王成;生存背后的审美之维[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8 李昕恬;壮族蛙文化的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9 庄守平;唐代生态审美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46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4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