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的本质”的探询与思维方法的革新

发布时间:2018-03-03 08:13

  本文选题:美的本质 切入点:理论前提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要想合理地探询"美的本质",就必须首先承认和认识到"美的本质"(美的哲学)的重要性。如何具体地理解美的本质,这又关涉到思维方法的革新。合理地借鉴黑格尔在逻辑哲学中将事物的"本质"相对地区分为"一般"、"特殊"、"个别"三个层次的思维方法,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的理论精髓整合起来,就可以较好地找到探询"美的本质"的可行性思路。
[Abstract]:In order to reasonably inquire into the essence of beauty, we must first recognize an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philosophy of beauty). This, in turn, involves the innovation of thinking methods. Hegel reasonably draws lessons from Hegel's three levels of thinking methods: "general", "special" and "individual", and reasonably divide the "essence" of things into three levels: "general", "special" and "individual". By integrating it with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Marxist practical aesthetics, we can find a feasible way to probe into the essence of beaut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翟苏民;对中学美育现状的一得之见[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王丽梅;中国店名的文化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匡调元;我的治学心路[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王渭清;人格面具膨胀的启示——《白鹿原》人物形象的符号象征意蕴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陈景春;试论审美体验的传播[J];编辑之友;2005年01期

10 李先雄,周建社,谭成清;大众健美操的社会文化价值探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其亨;庄岳;吴葱;;处处书堂选字名 无非道古淑今情——清代皇家园林景名用典的审美意义[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5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伶俐;审美概念理解对审美感受和创造性思维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武忠;理想家园[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3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9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侯深;蔡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华伟丽;试论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欣;在此岸与彼岸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叶楚定;中学文学教学审美空白说[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魏华;陈洪绶与伦勃朗艺术人格心理探析与比较[D];河南大学;2002年

10 郑菡;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朱立元,刘泽民;“实践”范畴的再解读[J];人文杂志;2005年05期

3 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J];人文杂志;2006年03期

4 王庆卫;对实践美学的再认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章辉;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J];文学评论;2005年06期

6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邓晓芒;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J];学术月刊;2002年10期

8 章辉;告别实践美学——评两种实践美学发展观[J];学术月刊;2005年03期

9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10 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昊;;论美[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6期

2 陈晔;;探究美的本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韩书堂;;文化多元主义与美的本质问题:关于形式化的历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学术问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5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郭昭第;;美学的学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潘必新;;美,自由的生命表现之花——马克思美学思想新探[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东西美学的邂逅[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李培庚;审美发展史纲①[N];文艺报;2005年

5 薛永武;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N];光明日报;2004年

6 彭修银;构建当代形态的和谐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梁玉水;推进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春媚;“审美经验”再认识[D];扬州大学;2011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4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6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岩;和谐与自由的统一[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爽;蔡仪前期美学思想探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3 徐炫;自然何以为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蔡仪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4 王慧;《当代美学的“生活论”转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道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6 林定忠;胡塞尔现象学与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8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9 王晓燕;论孔子的美学思想[D];河南大学;2002年

10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60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60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c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