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与涵泳——论朱熹思想对中国美学的意义
本文选题:道 切入点:物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美学之气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先秦到康末司空图的道体论阶段,二是宋以后的体道论阶段,朱熹恰恰处在这两个阶段的结合点上。他的“格物”范畴为道体论向体道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为从形而下的“物”中把握形而上的“道”开辟了一条道路,从而使得“物”成为中国美学关注的核心之一。他的“涵泳”范畴奠定了宋以后审美认识论的基本内涵,把道体论落到了实处,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生命性。
[Abstract]:The Qi pulse of Chinese aesthet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one is the stage of Taoism from the pre-Qin Dynasty to the end of Kang Dynasty, the other is the stage of the theory of style and Taoism after the Song Dynasty. Zhu Xi is at the junction point of these two stages. His category of "case and object"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Taoism to the theory of body and Taoism, and opens a way to grasp the metaphysical "Tao" from the metaphysical "thing". Thus, "thing" becomes one of the core of Chinese aesthetics. His category of "culinary swimming"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epistemology after the Song Dynasty, dropped the theory of Taoism to reality, and profoundly revealed the life of artistic creation and art apprecia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旭光;天人中介——试析“圣人”的哲学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有浩;;朱熹立法思想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3 王艳秋;戴震“理”概念的价值和道德内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粟品孝;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郭淑新;德性与德行——传统儒家德性伦理思想勾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阎步克;;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下)——《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赵振;;论中国古代的官德教育[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8 袁济喜;神会与妙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心理学范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何庄;中国传统式的心物触发点——论鉴赏之“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段宗社;诗性体悟与诗性言说——试论“妙悟”的创作论特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思齐;;从《小雅·小e房词橐椎墓采爰嫒輀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姚永辉;;朱熹、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3 赵伯雄;;《春秋》“史外传心要典”说初探[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赵伯雄;;《春秋》“史外传心要典”说初探[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郭淑新;臧宏;;朱熹敬畏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翁梯敏;;陈紫峰与朱熹理学[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利华;;对朱熹蒙学教育思想的现代思考[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丘山石;;安海“二朱过化”之功简论[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田智忠;;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生杨;宋代巴蜀易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冬梅;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郑慧霞;卢仝研究(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土屋太yP;北宋禅宗思想史及其渊源[D];四川大学;2007年
7 欧宗启;印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8 云国霞;元代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童中平;随处体认天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聂春华;董仲舒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古典诗歌艺术研究四题[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世显;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静;理学背景下的《诗集传》阐释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炜;中国古代文学插图的意境表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李鹏程;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价值创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吴宇;哲人之诗[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钟耀;中国古代诗论“韵”范畴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经本钊;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哲学蕴涵及其现代价值[D];南昌大学;2007年
9 李文菊;对朱熹格致之学的辩证审视[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罗虹宇;罗泽南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俪生;;读《霜红龛集》R劶荹J];晋阳学刊;1982年04期
2 傅子玖;星河尽涵泳——陈慧瑛论[J];当代文坛;1985年12期
3 董菊初;曾国藩读书、作文法及函授术研究[J];殷都学刊;1989年02期
4 李顺;积淀:语文教学之本质——新的语文教育观及其基本策略[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年04期
5 尚乐林;;朱熹“读书穷理”的辩证系统[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6 谭佛佑;;朱子读书法评议[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7 王永年;怎样自学中国古典诗歌[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8 王安庭;“稼轩最不工绮语”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9 艾岩;潇洒的稀客 创作的新洲——略谈六言诗的特长[J];名作欣赏;1991年04期
10 张汉清;方_";;理趣·情趣·机趣——《项脊轩志》文趣美鉴赏[J];师范教育;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正岚;;“涵泳性情”与朱熹《诗经》学的关系[A];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艾若;;神与物游[A];徐霞客在浙江·续集——2001舟山徐霞客旅游文化研讨会暨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思齐;;《关雎》不可说论比较研究[A];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燕良轼;;中国古代学习策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邹国强;;浅谈自主感悟的个性化阅读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徐新铭;;守住这条底线[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颐神养心 源远根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刘锡庆;该怎样教学生“阅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李学勤;夏商周文明研究的深远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李洋;学校建筑与无形教育[N];中国建设报;2003年
5 陈东枢;对医案写作的建议[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袁永君;梦入江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程勇;朱熹美学研究的新思路[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萧湛;宗白华艺术意境的结构论[N];文艺报;2005年
9 李秀荣;自主阅读教学的几个场景[N];中国教师报;2006年
10 鲍广丽;散漫者的阅读[N];中国邮政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新华;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祥英;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左川凤;姚际恒与戴震《诗经》研究之比较[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桦;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寿珍;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善君;诗歌与识量[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全育;曾国藩阅读教育思想述评[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佩婴;诵读教学法溯源与重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顾瑾;古典诗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点化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耀丽;“涵泳”法阅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贺军;清代《诗经》学独立思考派《诗》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61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6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