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什么是生态批评

发布时间:2018-03-03 14:41

  本文选题:生态批评的定义 切入点:联系的技术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对发展迅速的生态文学批评或曰"生态批评"这一学科作了基本介绍。鉴于该领域已有若干广为流传的定义,本文将重点讨论三个具体的文学实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它们包括:威廉·斯塔福德的《或许是独自骑车》、奥费利娅·齐佩达的《要下雨了》和威尔弗莱德·欧文的《为国捐躯》。本文中心论点是,无论是直接描写自然界的作品,还是并未直接提及自然的文学作品或其他形式的文化表达,所有文本都可能包含生态意义。当前大多数生态批评研究的首要范式可被表述为"地方"和"动物性",本文中的三个文本实例以不同方式涉及了上述概念性范式。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basic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of eco-literary criticism, or "ecological criticism",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some widely circulated definition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discussing three specific literary examples. A brief analysis of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William Stafford's "perhaps riding alone," Ophelia Zippeda's "it's going to rain," and will Fred Owen, "dying for the Nation."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Whether it is a direct description of a work in nature or a direct reference to a literary work of nature or other form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All texts may contain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The primary paradigm of most current studies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can be expressed as "place" and "animality". The three textual examples in this paper refer to these conceptual paradigms in different ways.
【作者单位】: 爱达荷大学英语系;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B8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兰;为人类“他者”的自然——当代西方生态批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6期

2 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年03期

3 陈茂林;环境危机时代文学研究的绿化——论生态批评[J];当代文坛;2003年04期

4 张皓;生态批评与文化生态[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宋雄华;关注文化生态 发展生态批评——“文化生态变迁与文学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王莉娜,苗福光;生态批评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4期

7 埃里克·托德·史密斯 ,王茜;抛弃主体性——反思生态批评的动机[J];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01期

8 劳伦斯·布依尔,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访劳伦斯·布依尔[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9 刘蓓;简论生态批评文本视域的扩展[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10 劳伦斯·布依尔 ,张旭霞;文学研究的绿化现象[J];国外文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应全;;生态批评挑战主流文化研究[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徐清;;生态批评的价值与阈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3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方丹;陈丽;;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小无马地的奇迹报告》[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5 高力;;自然之镜:嬗变中的电视生态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鲁枢元;张雅玲;王惠;张守海;韩玉洁;徐燕;王慧;;现代都市: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生态批评[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3 孙士聪;开拓生态批评的视阈[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生态批评的“深水作业”[N];海南日报;2007年

5 刘文良;悖论式平衡:生态批评 理论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8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9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马治军;道在途中—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生成[D];苏州大学;2012年

7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卉;生态批评的视野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路璐;生态批评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4 顾冀梅;乔纳森·贝特生态批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李洁;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99-2005[D];兰州大学;2006年

6 张莉;开启回归自然之窗[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肖颖;生态批评的话语价值及限度[D];湖北大学;2014年

8 金燕;《一岁小鹿》的生态批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木坤;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困境”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於波;对《希望的平原》之生态批评解读[D];西华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1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61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1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