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与美学来源的真正钥匙——新发现的李泽厚《六十年代残稿》初步研究
本文选题:李泽厚 切入点:思想进程 出处:《文艺争鸣》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新世纪的若干年前,哲学界曾出现个口号,叫作"打通中西马"。后来有人续了下联,"吹破古今牛",还补了个颇具后现代反讽意味的横批——"当代英雄"?!不过细细琢磨起来,当今中国思想界能打通中西马的,果有其人乎?李泽厚大概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作为中国思想家,李泽厚从中西"视界融合"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形成了如下的思想进程:第一,以孔子化马克思——"实用理性"与生产
[Abstract]:A few years ago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 was a slogan in the philosophy world called "get through the West Horse". Later, some people continued the link, "blowing throug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oxen," and supplemented a postmodern ironic criticism of "the Contemporary Hero"?... ! However, if you think carefully about it, can the Chinese ideological circle get through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horses, can there be people? Li Zehou is probably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m. As a Chinese thinker, Li Zehou has formed the following ideological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rizon fu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irst, "practical rationality" and production with Confucius "Marx"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林;并非对话——评《与李泽厚对话》[J];求索;1987年04期
2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体系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韩小龙;;李泽厚“积淀说”新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贾晋华;;走进世界的李泽厚[J];读书;2010年11期
5 刘悦笛;;素描李泽厚[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6 张志扬;;李泽厚与“审美代启蒙”[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7 杨斌;;李泽厚学术年谱(下)[J];东吴学术;2013年03期
8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原点探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余春丽;;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李泽厚[J];东吴学术;2013年06期
10 索斌;李泽厚“积淀说”社会历史成因初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悦笛;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李泽厚 刘绪源;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N];深圳特区报;2012年
3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程洁;李泽厚:没有过时,未被超越[N];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燕;李泽厚“情本体”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张兰兰;李泽厚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高锋;李泽厚“情本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4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5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6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维;李泽厚“新感性”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90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9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