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美学思潮的嬗变以及王艮“身本论”美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本文选题:理本论 切入点:心本论 出处:《社会科学家》2008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转变的实质是"理本论"向"心本论"过渡,陆王心学向王艮"尊身论"转变的实质是"心本论"向"身本论"过渡。王艮主张以"身"为本,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身"可以合而为一。符合人欲的活动内含着天然自有之理,体现着天然自有之理的作用。这样,只要是人的天性所固有,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一推论无疑为"性理"问题的进一步阐释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为泰州学派日后思想启蒙的进一步深化埋下了伏笔。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Neo-Confucianism of Cheng and Zhu to that of Lu Wang Xinxue i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ory of reason" to "theory of heart", and the essenc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ory of mind" to "theory of respect for body" is the essenc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ory of mind" to "theory of body". The metaphysical "Tao" and the metaphysical "body" can be United into one. Activities that accord with human desire contain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self and embody the function of natural self. So long as it is inherent in human nature, This corollary undoubtedly provides a great possibility for the furt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blem of "sexual theory", and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of Taizhou School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时龙;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2 徐林;明中后期狂士的社会交往生活与江南士林风气[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3 李素平;《海国图志》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刘晓东;赵红;;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变——兼论民间教育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与优化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李冬梅;王艮与王阳明良知思想对比[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亢学军,侯建军;明代考据学复兴与晚明学风的转变[J];河北学刊;2005年05期
7 郑雷;从玉茗堂到咏怀堂——阮大铖与临川派[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钱明;王阳明的道教情结——以晚年生活为主线[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耿纪永;;“道非道”:美国垮掉派诗人与佛禅[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夏清瑕;从魏晋玄风到王门狂禅[J];江淮论坛;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2 刘文鹏;;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海滨;焦z延胪砻骰嵬ㄋ汲盵D];复旦大学;2005年
6 张永刚;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9 邵晓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10 吴思增;陈子龙新诗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其福;论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D];湘潭大学;2001年
2 蔚然;《红楼梦》梦系统解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志国;徐渭人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马炜;徐渭书法风格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高峰;李贽人生简论[D];湖南大学;2002年
6 郑明星;刘宗周政治思想论[D];湖南大学;2002年
7 赖晓东;暮色中的喧嚣与狂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桂芹;竟陵派的诗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曾维芬;徐渭戏曲浅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胡艳玲;《豆棚闲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连章;程颢程颐哲学思想异同论[J];中州学刊;1982年02期
2 方鹿 ,又田;中国哲学史学会四川分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简述[J];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05期
3 陈来;朱熹理气观的形成和演变[J];哲学研究;1985年06期
4 刘建国;论熊十力本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J];长白学刊;1986年03期
5 赵纪彬;论理学(续)[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6 李元庆;薛tD决非仅仅“恪守宋人矩(艹矢柣)”的理学家——对黄宗羲一条断语的辨析[J];运城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7 朱忠明;二程“天命之性”论试析[J];中州学刊;1988年01期
8 李锦全;从洛学与关学的比较看二程思想的地位[J];哲学研究;1988年12期
9 高建立;;论程颢程颐宇宙观之差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10 马涛;薛tD与三原派学[J];运城学院学报;199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振铎;;张载本体论新说[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王葆s,
本文编号:1590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9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