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德到鲍德里亚——基于“审美距离”的多维解读
本文选题:距离 切入点:审美 出处:《求是学刊》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距离概念的提出源于对文本的纯审美关注,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的"审美无功利"命题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现代文学批评中,审美距离理论主要强调主体与文本的一种认知距离。当下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使得对审美距离的阐释不再立足于审美心理与文本接受层面,而是体现为现代个体及其艺术对外在物化现实的审美超越上。在不同的阐释语境中,距离体现并表征着不同的审美文化形态和逻辑。
[Abstract]:The concept of distance originates from the pure aesthetic concern of the text,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classical aesthetician Kant's proposition of "aesthetic without utility".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distance emphasizes the cognitive distance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text. With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resear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aesthetic distance is no longer based on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ext acceptance. It is embodied in the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of modern individuals and their art to the reality of external materialization. In different explanatory contexts, distance embodies and represents different aesthetic cultural forms and logic.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性和审美救赎”,项目编号:09YBA142
【分类号】:B8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范方俊;“陌生化”的旅程──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论审美经验中的“距离”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安刚强;乡村“神话”与都市“传奇”:沈从文、张爱玲比较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张东焱;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反讽[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6 张学昕;论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J];北方论丛;1999年05期
7 袁国兴;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叙事倾向[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8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索绪尔哲学语言观述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9 任湘云;;我们如何想像中国现代文学——关于当前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10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光烈;;视野、创造与境界:关于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一些个人感悟[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江耘;;香港电视新闻之特点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王向峰;;喜剧性及其生成因素——兼论小品剧的审美体式[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6 修树新;;从《紫色》中透视“善”的内涵[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庐进;唐怡;;当代中国知识女性消费观探究[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5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凤;影、视、网与当代审美文化[D];扬州大学;2001年
2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周春林;艺术语言运思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杨育彬;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功能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8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徐仕敏;社会信息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魏华;陈洪绶与伦勃朗艺术人格心理探析与比较[D];河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立坤;;论卢梭浪漫主义美学[J];求索;2006年01期
2 叶廷芳;立足于二十世纪的艺术家——论布莱希特美学思想的时代性[J];文艺研究;198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梅;;美学的当代发展与美学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2 胡友峰;;西方文论关键词 审美共通感[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3 沈立晟;;美的本质在于形象地展示幸福要素的一角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4 周军伟;;自然美的先验感性论分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5 邓军海;;“肯定美学”析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朱义禄;;试论蔡元培与康德美学的东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赵伶俐;;当代中国青年审美价值观实证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王希;环境美:用感官去体验,还是用理性去分析?[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薛永武;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N];光明日报;2004年
3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4 文洁华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教授 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美:身体与心灵交融的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6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易》宇宙论:中国美学的理论之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沈建平;趣味与德性[D];浙江大学;2008年
2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3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4 黄文发;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7 彭水香;《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与美国分析美学[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翁海贞;趣味标准问题:休谟、康德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圣;康德论美的普遍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邵君秋;现象学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5年
5 敖玉楣;动漫艺术与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卿霞;从“人生艺术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D];暨南大学;2006年
7 程铧;自然美:从康德、黑格尔到阿多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侯春菊;艺术拯救人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郭钧剑;康德美学在中国60年的接受史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高薪;莱布尼茨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6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0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