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传感论美学:一个理论的框架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3 17:33

  本文选题:信息技术 切入点:传感论美学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计算机、通信与传感是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它们不约而同地与美学结盟。计算机美学与信息论美学方兴未艾,传感技术亦日益成为通约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掮客。传感论在美学的理论框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参数内容与理论目标及学科价值,传感论美学所具有的学科理论的合法性席位昭示它自身成为技术美学新成员是可能的。同时,传感技术在信息技术中的掮客身份愈来愈抽象化与审美化,信息技术的生产主体、知识构型、商业流通、编码解读的科技化亦等同于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加,这些风险也暗示亟待建设传感论美学理论的迫切性与意义。
[Abstract]: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sensing are the three pillar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are all allied with aesthetics. The aesthetics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heory is in the ascendant. Sensing technolog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broker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ramework of aesthetics, sensing theory ha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research object, parameter content, theoretical goal and subject value. The legitimacy of sensing aesthetics indic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it to become a new member of technology aesthe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tus of sensor technology as a broker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bstract and aesthetic, and the main bo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knowledge configuration, commercial circulation and code interpretation are also equivalent to the increasing of social risks. These risks also imply the urgency and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sensing theory.
【作者单位】: 陕西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13BH079) 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153”人才引进工程科研支持项目(13XWR009)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马娣子;后现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向晨晨;;跌入超现实主义者的拾荒之梦——桑塔格眼中的摄影之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4 贾克敏;赵禄;;论后现代艺术的非普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马苏娜;;从商业化对先锋戏剧的渗入谈其发展——以话剧《有多少爱可以胡来》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6 刘桂荣;审美现代性与人之生存样态[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赵姗妮;;新奇与平庸——对中国先锋派戏剧的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孙海垠;闫宏;唐小恒;;异度空间的“运营”——架构艺术管理与健康精神生态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10 章春和;;舞随知行,知乘舞进——师范类舞蹈教育刍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2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叶晓璐;;从意识形态批判到技术批判理论——马尔库塞和芬伯格技术理论的比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5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麦佶妍;;技术政治学视野中的网络民主问题研究[A];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建东;;镜像中的理论狂欢——现代文论话语的引进与误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莎;艺术在别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周鸿雁;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孙雯波;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伟;高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2 邓章平;全脑记忆法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3 王茵;意识流小说叙事的“空间形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 马丹晨;信息传播视角下的“手机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邱t,

本文编号:1607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07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0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