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本文选题:实践美学 切入点:生命美学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Abstract]:In 1990s,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life ontology after practical ontology. Thus, the human studies of aesthetics have formed a complementary framework with the emphasis on subjec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respectivel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these two "humanist aesthetics" are obviously narrower because of their strong anthropocentrism--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subject statu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ir immediate existence. However, the question of how to coexist harmoniousl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nature's aesthetic value, failed to give a convincing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n this basis, the concept that all things have life is established, and it is recognized that all things have their own subjectivity. It is the premise of forming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material, and it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to transcend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life aesthetics in a new round.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分类号】:B83-0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封孝伦;从自由、和谐走向生命——中国当代美本质核心内容的嬗变[J];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05期
2 李泽厚;王德胜;;关于哲学、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话[J];文艺研究;1994年06期
3 潘知常;再谈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J];学术月刊;2000年05期
4 刘成纪;生命美学的超越之路[J];学术月刊;200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汪才明;;和谐发展:发展伦理学的价值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田秀云;白臣;;我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倪星;;转型期中国的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敬斌;;毕节试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5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7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8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王峰;;论产品设计与文化的内在关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立国;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12、13、31、32卷出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05期
2 阎国忠;关于审美活动———评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3 朱立元;“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与杨春时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9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任宜海;;生态美学视野下美的本质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3 周文杰;;马克思美学的当代中国形态:游戏美学[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陈钰汀;;生态美学思想在应对生存危机中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5 孙艳;;被“设计”出的生态美——解读日本base valley建筑[J];美与时代(上);2011年06期
6 张鸣;;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王梓宁;;论当代作家史铁生走向过程的生命美学——评《命若琴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8 高强;;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西自然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9 宋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10 张鸣;;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杰;徐苏宁;;城市化进程下城市生态美的意境创造[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7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家川;从生命美学到生态美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3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曾繁仁;生态美学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新突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杨廷玉;生命,,最蓬勃的还是生命[N];吉林日报;2005年
6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刘成信;生命美学的诉说[N];人民日报;2004年
8 彭公亮;内在视域的“实践美学”新构建[N];文艺报;2008年
9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丹麾;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8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陈正勇;自然、神性与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生命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局限[D];山东大学;2005年
2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4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5 冯晓燕;吕o偵姥枷胙芯縖D];西北大学;2011年
6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津;基于生态美学思想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邓亚梅;希腊神话的生态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文亮;生态美学视域中的20世纪乡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33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3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