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实践美学是抬高实践而贬低自由的美学——答徐碧辉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8-03-20 01:06

  本文选题:后实践美学 切入点:自由王国 出处:《学术月刊》2008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徐碧辉的文章站在实践美学的立场上,对后实践美学关于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美学的逻辑起点建构、实践是人类异化的活动,审美是对这种异化活动的克服、自由与超越是人的本质等一系列命题提出质疑,并认为后实践美学的坚持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的理解与运用上都存在偏误。但是站在后实践美学的立场看,这些质疑与批评都刻意要把实践抬高为人的自由的活动,从而贬低人对自由与超越的追求,显示了实践美学的哲学观与历史观的陈旧与保守。这也启示人们,要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正确的思想方法与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甚为必要,而要具备这两点,首先就要放弃对马克思主义崇拜式、教条式的阐释,应把它放在学术思想的历史中批判地理解;其次则要摆脱中国的实用理性的消极影响,提高哲学思维的能力。
[Abstract]:Xu Bihui's article stands on the standpoin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On the basis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aesthetics is a free way of living,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aesthetics is constructed, practice is the activity of human alienation, and aesthetics is the overcoming of this kind of alienation. Freedom and transcendence are a series of propositions such as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y think that the adherents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have errors 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of Marxist aesthetics, bu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All these questions and criticisms deliberately elevate practice to the freedom of man, thereby belittling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transcendence, showing the antiquated and conservative view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which also enlightens peop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correct thinking methods and basic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order to possess these two points, we must first give up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worship and dogma. It should be critically understood in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thought, and the second is to get rid of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ractical reason in China an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对《“后实践美学”质疑》的质疑[J];哲学动态;2001年01期

2 刘卫华;论审美的实践超越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彭富春;“后实践美学”质疑[J];哲学动态;2000年07期

4 李延明;怎样认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J];哲学研究;1986年03期

5 孙书光;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新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6 吴寒;别忘了……[J];江西教育;1995年06期

7 涂险峰;现实性与超越性的“人学”之维[J];文艺争鸣;1998年05期

8 郎淑珍;有钱与有闲[J];时代风采;2003年11期

9 张文喜;自由王国的内涵及其和必然王国的关系──兼与欧力同同志商榷[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安文;45°生存方式[J];小溪流(少年作家);2005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衍柱;;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方舒;;寻找走向自由王国之路[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4 江畅;;论人类生存的四种基本方式[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张汝光;;再谈复合材料是结构物——追思朱颐龄教授[A];第十六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魏义霞;;人的存在与全面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赫晓霞;栾胜基;;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环境变迁的响应关系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8 李文平;;抗战时期闻一多的生存方式[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9 ;“八团”难保 看好“学会”(珠影)[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10 胡发贵;;论生存压力与道德紧张[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学泰 口述 CBN记者 苏娅 采访整理;传统文化中的超越性价值[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2 阐济;中小企业的五种生存方式[N];云南政协报;2002年

3 韩f3;人大代表必须具有超越性[N];中国妇女报;2005年

4 封秋昌;批评的超越性[N];河北日报;2001年

5 王前;反思:我们的生存方式[N];科学时报;2003年

6 孙丽;高通的生存方式(下)[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

7 山东省青州市谭坊中心校 李良智;阅读是一种幸福的生存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吴兆雷;让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进入学习自由王国[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关注城市建筑遗产的生存方式[N];解放日报;2002年

10 陈丹;转变生存方式 应对干旱扩张[N];上海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赵君;艺术彼在世界里的审美狂喜[D];暨南大学;2006年

3 耿彦君;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刘尚明;绝对价值观念如何可能?[D];复旦大学;2005年

5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张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王永强;理性文明的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8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新生;卡尔·拉纳神哲学思想探析[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李丰茂;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银兵;自由的飞跃—论马克思的自由观[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3 郭瑞芳;包恢诗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德成;全面小康社会与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明堂;从生存方式解读人与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吴国清;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汕头大学;2005年

7 于东新;“乘化乐天知浪语,看君于世未忘情”[D];内蒙古民族大学;2006年

8 张炜;略论当代艺术的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贾丽民;对后现代的人性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阚宗兰;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6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36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