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问题
本文选题:中国美学 切入点:都市化 出处:《人文杂志》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论[J];学术月刊;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劲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审视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江雁飞 ,陆广泉 ,孟庆保;浅探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害人权益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王艳;谢军;;责任问题的价值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张传文,张红;试论道德与法律的矛盾运动——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分析对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孙淑萍;;高校生态德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7 李明宇;李丽;;科教兴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8 李伟;试论康德美学的“判断在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刘锋杰;“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于洪波;;马克思的经济表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创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A];“2006·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少静;;国际化进程中的北京农学院主体意识探微[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6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包国光;梁丽;;试析现代技术异化的表现和根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兰芬;王永明;;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杜秀娟;陈凡;;马克思《资本论》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读[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炜;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金融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陈则孚;知识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王春雷;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6 尹智雄;员工持股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D];浙江大学;2001年
7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杨庆媛;中国城镇土地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马志刚;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理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贺朝霞;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黄一芳;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述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谢卫红;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少年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仁涵;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6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涂晓敏;泰国军人政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9 赵守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本管理模式的哲学思考[D];郑州大学;2000年
10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蓉之;;入境:中国美学[J];艺术·生活;2006年06期
2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3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4 李天道;;中国美学审美缘在构成论与道家“自然无心”说[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李天道;;中国美学“韵味”范畴之生成原点及特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刘颜玲;;论吕o偂拔ㄊ睹姥А薄泄姥Ю砺坌翁奶铰氛遊J];理论月刊;2011年07期
7 余开亮;;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8 闫丽丽;田筱源;;美在意象——对叶朗《美学原理》的解读[J];西北美术;2011年02期
9 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时代与民族印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都市化与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3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5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8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9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2 亓元;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过度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邹启峰;尼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学[D];安徽大学;2004年
4 傅千里;管窥中国现代美学对话“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7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8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9 刘伯珍;论“拙”[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民;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0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40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