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中心说到主体间性论——后现代转向中的接受理论
本文选题:主体性 切入点:审美经验 出处:《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人本主义的学术传统与意识美学的思想旨趣,同时受制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方法局限,早期姚斯的接受美学,在赋予读者高度主体性之际,陷入读者中心论的思维迷思。这一乐观论断与当下审美文化的传播现状相悖,缘此既受到重视文本原义的保守学者的善意批评,亦为沉溺于语言游戏狂欢的后现代论者所不屑。后期接受美学关注艺术经验的审美解释,超越身体/意识、传者/受众、边缘/中心的二元对立,辩证思考艺术交往活动的张力结构,走向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academic tradition of humanism and the ideological purport of conscious aesthetics,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method of the concept of "expectation vision",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of early Yao, while giving the readers a high degree of subjectivity, This optimistic argument runs counter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is criticized by conservative scholars wh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text. It is also disdained by postmodernists who indulge in the carnival of language games. In the latter stage, the aesthetics pays attention to the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artistic experience, transcending the dual opposition of body / consciousness, communicator / audience, edge / center, etc. Dialectical thinking about the tension structure of artistic communication and moving towards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aestheticism.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期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研究(12CZX078)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方戏剧的东方知识资源研究(12YJC760128)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青年博士项目:闽台文化双向交流中的歌仔戏百年传播及其意义研究(2013C112)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洪岳;感性与理性的调适:重建和谐美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杨春时;杨晨;;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杨春时;;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主体间性思想的三重维度[J];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6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杨春时;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8 杨春时;林朝霞;;席勒: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美学的开拓者[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王伟;;和谐世界的现代美学建构——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软实力”传播[J];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10 王伟;;走向身心一体的交往理论——大众传媒语境中的接受美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确;;论美学的人间性[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10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彭锋;重要的是将生活做成艺术作品[N];中华新闻报;2007年
3 贾媛媛;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4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5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6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刘鑫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文学院;城市美学与现代城市构建的美学实践[N];延安日报;2006年
8 李永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N];文艺报;2007年
9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易》宇宙论:中国美学的理论之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3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4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匡骁;西方艺术体制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连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9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2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3 石军;审美意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利娥;审美时尚中的反美育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高春民;生态美学:一种新的美学形态[D];新疆大学;2008年
7 韩红艳;主体的感性之美[D];西北大学;2007年
8 宋s,
本文编号:1640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40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