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在创造中”与“美在意象”——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的两个重要命题

发布时间:2018-03-25 18:29

  本文选题:美在创造中 切入点:美在意象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蒋孔阳的"美在创造中"和叶朗的"美在意象"是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探讨的两个重要命题。二者都突破了实体性理论思维的局限性,都是将"美"看成是不断生成的而非凝固不变的,所以对人们思考"美的本体"问题颇有启发。但二者的哲学基础并不相同。"美在创造中"注意到美的现象产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注意到人的精神自由、生命创造、情感心理对美的创造的意义,但由于拘泥于劳动实践的美学观点,忽视了人的生存自由对于美的创造的重要性,所以在解释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美在意象"则是在充分审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与美学思维转向和中国美学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凸显了美对人的生存活动的意义,所以更有助于中国当代美的本体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思维转换。
[Abstract]:Jiang Kongyang's "Beauty in creation" and Ye Lang's "Beauty in Image" are two important propositions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both of which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substantive theoretical thinking. They regard "beauty" as a constant generation rather than a solidification. Therefore, it is very enlightening for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Noumenon of Beauty", but their philosophical basis is not the same. "Beauty in creation"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phenomenon of beauty, to the spiritual freedom of human beings and to the creation of life.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 and psychology to the creation of beauty, but because of the aesthetic viewpoint of labor practice, it ignor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s freedom of existence to the creation of beauty. Therefore, there ar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Beauty in Image" is based on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defe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thinking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pattern of dichotomic thinking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which has long dominated the Chinese aesthetic circle. It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beauty to human existence, so it is helpful to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beauty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欣韵;;仿古与生态园林之典范——成都“芙蓉古城”园林设计特色解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2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苏勇;内与外的限制——合肥东方国际会议中心设计[J];安徽建筑;2003年04期

4 黄超;;风景区出入口道路沿线地区控制规划浅析——以九华山佛光大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5 刘晓晨;宋磊;;作为户外游憩空间的名胜古迹的设计营造研究——以青岛崂山太清游览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6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李昌舒;新理学负的方法的美学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章池;;马恩悲剧理论在20世纪中国接受影响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舒携溺;舒挽溺;;人类精神是艺术创新之魂——兼论形象思维与艺术形象[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赵秀兰;;论佤族神话《司岗里》中美的原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陈晓莹;;红黄蓝与黑白灰——谈当代中国油画色彩的置换与衍化[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金龙;;文艺学中形式范畴的语义分析[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王文革;;怪诞艺术:徘徊在原始与现代之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9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开亮;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4年07期

2 邹华;;中国当代美学的深层结构[J];学术月刊;1990年08期

3 潘立勇,魏慧;在两极深化、多元取向中走向综合——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择向[J];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4 张瑞德;对中国当代美学的总结和反思——评张涵主编的《中国当代美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5 钟品;新的美学思路和视野——评《中国当代美学》[J];文艺争鸣;1991年03期

6 高富力;中国当代美学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2年04期

7 邹元江;探寻中国当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准确轨迹——《中国当代美学》得失谈[J];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01期

8 潘立勇;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症结[J];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9 潘立勇;;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症结[J];学术月刊;1993年01期

10 庄锡华;评《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概观》[J];学海;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汶成;;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蒋济永;;中国当代美学的资源与走向[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2 ;“本体性否定”之下的“问题意识”[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64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64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a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