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的诠释:从知识论到存在论

发布时间:2018-03-27 08:37

  本文选题:“美” 切入点:诠释 出处:《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把"美"置于知识论框架予以诠释,有其古老的传统。古希腊哲学中的"摹仿说",可被看作关于"美"的知识论诠释传统的滥觞。它预设了主客二分的对象性和同构性结构,体现着一种典型的知识论范式。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观念及其实践,乃是这一诠释传统的历史复活和表征。海德格尔在美学上的重要性,归根到底在于他实现了美学的"存在论转向",从而颠覆了"美"的知识论诠释传统,揭示了"美"与人的存在本身的本然联系,从而奠定了人的审美活动同人的存在的去蔽之间联系的原初基础。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eauty" is interpreted in the framework of knowledge theory. There is an ancient tradition. The "imitation theory"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origi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 by the knowledge theory of "beauty". It presupposes the object and isomorphic structure of the dual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Embodied in a typical intellectual paradigm. The Renaissance art concept and its practice, is t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of resurre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Heidegger's aesthetic importance, In the final analysis, he realized the "ontological turn" of aesthetics, thus subverting the tradition of interpretation of "beauty" i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revealing the natural connection between "beauty" and human being itself. Thus laid the primary found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human existenc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B83-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晓波,康静梅;课堂教学监控的人性基础[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02期

2 陶富源;论哲学的一般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蒋天平,肖云华;汉诗英译中的人称可译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张旭;黑格尔艺术哲学研究方法概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3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刘波;;广义地学哲学体系初探[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6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孙启贵;徐飞;;STS视野下的社会创新探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智笑;;STS—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丰;美国刑法犯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褚洪敏;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4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黄颂;自然法观念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7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芸;日本动漫中的文化印象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2 宋晓丽;存在主义影响下的个性化写作[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李华凯;尼采“超人哲学”与福柯“人之死”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苏丽杰;论爱的教育的价值追求[D];西南大学;2008年

5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黄艳;论邓小平思维方式的功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9 武锁庆;人地协同进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10 肖江;生态科学观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振家;;《伐檀》旨意之我见[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2期

2 连幼平;张艳芳;;嗜“丑”之欲——对《钦差大臣》的喜剧审美体验[J];艺苑;2010年01期

3 吴倩;;从哲学诠释学到本体诠释学——加达默尔与成中英对本体论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代浩静;;品读《故都的秋》的“美”[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年01期

5 胡城;;东亚视野下的儒家经典诠释传统:黄俊杰教授访谈录[J];现代哲学;2009年01期

6 张翼;;探寻音乐欣赏教学中“美”的渗透[J];考试周刊;2009年13期

7 吴明明;;“善”与“美”的交织——试探欧阳修的音乐功能观[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8 何中华;;“美”的诠释:从知识论到存在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曾晓安;;把美学理念贯穿于钢琴教学始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7期

10 陈治国;洪汉鼎;;2005: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光稳;杨露;区鹤龄;卜秀玉;赵建华;;中西医结合需要发展,全科医学更需要中西医结合[A];2006井冈山中西医结合发展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吴向阳;;适用、经济、美观——一种平和的建筑价值观[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C];2005年

3 李斌;;中文单字国名简称的自动识别[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王熙恩;;对象化的内在悖反及其生态启示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象化理论的深层解读[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孟欣欣;;奥林匹克旗帜下的价值冲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李江生;;旅游产业孵化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摘要)[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吉良;;享受自然,探索自然——自然博物馆展教理念的思考[A];以人为本促进科普场馆协调和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海南研讨会论文论文集[C];2004年

9 杨芳;李艳翎;;蹦床运动员注意特征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杨桂华;;香格里拉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及品牌营销经验[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嶷;专注工作 各显风流[N];中国食品报;2010年

2 高小康 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化冲突时代的都市美学策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杜宝 海滨 翠昕;促城市变“美”变“亮”[N];承德日报;2010年

4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陈鸿宇;立起“真”“善”“美”的城市化理念[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索颖;隆德商贸诚信为本共建和谐繁荣新乡[N];新乡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晓红 实习生 杨雪薇;万山:“美”岛“活”海 生态立区[N];珠海特区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蔡成刚;小城镇和新农村建筑设计应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N];今日信息报;2010年

8 赵家治;孔子的美学思想[N];协商新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黄拯;赴港生子,真的那么“美”吗?[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韩易桦;追寻大美 发现青海[N];青海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凯;孟子的诠释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2 丁立威;论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3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小敏;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崔善锋;康有为的变革思想[D];山东大学;2005年

3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D];西北大学;2005年

4 李绍萍;论《焦氏易林》与先秦两汉文学的融会贯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胡坤玉;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琳;以庄注老和郭象注庄[D];吉林大学;2004年

7 靳瑞霞;试论庄子“道”之思想体系[D];郑州大学;2004年

8 白建忠;《文心雕龙》杨批中的创作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高海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思维方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伊卫东;美丑冲撞中演变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油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70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70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6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