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实践转向与语言学转向
本文选题:美学的实践转向 切入点:语言学转向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2年07期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是实践转向的内在必然逻辑,它由现实的实践转向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就是符号化生产。话语生产不仅是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的中介,而且是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审美和艺术就是一种话语生产,也是人的一种符号化生存方式。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使语言学转向在现实中充分实现,即高度发展人的话语生产,从而以符号化审美实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
[Abstract]:From Marxist philosophy, the "modern practice turn" of aesthetics to "post-modern practice turn", one of the important signs is the linguistic turn, which is the inherent inevitable logic of the practice turn. Discourse production is not only the intermediary from material production to spiritual production, but also the main way of art production and human being. Aesthetics and art are not only a kind of discourse production, but also a symbolic way of existenc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we must make linguistics turn to reality. That is, highly develop human discourse production, so as to symbolize aesthetic practice to carry out aesthetic education.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实践美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学’语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11CZW017) 教育部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08JC751016)
【分类号】:B83-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玉能;;话语实践与美和审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玉能;;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张玉能;;实践的建构功能与文学艺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王进;;反本质主义与叙事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6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7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4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王文科;秦妍;;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朱金瑞;全荣花;;企业安全发展的伦理意蕴[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春萍;叶幸男;;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经济发展[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蕾;;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2 徐晓军;;论美学中语言问题[J];黑河学刊;2011年07期
3 张金福;;语用学转向的哲学理路及其语言学意义[J];求索;2011年07期
4 朱荣英;;西方科学哲学经验论立场的确立、捍卫与转变[J];天中学刊;2011年05期
5 石长平;;给实践美学以更兴盛的生命力——张玉能美学思想的最新拓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宗廷虎;;肖莉《小说叙述语言变异研究》序[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高建平;;美学的文化学转向[J];阅江学刊;2011年03期
8 皮海兵;肖昕;;网络文化里的图像转向[J];大家;2011年15期
9 高建平;;美学的文化学转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邹顺宏;潘天群;;从行为到行动——博弈论的社会化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雅杰;;无理性的游戏——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反逻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国山;;第三次语言学转向?——评杰罗德·卡茨的意义形而上学[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裕宁;;关系逻辑的哲学意义[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4 王希杰;李名方;;关于得体修辞学的通信[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国山;;洛克的意义理论及其内在困难[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刘丁汉;;论“废话” 语言现象学札记[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胡瑞娜;;当代反实在论的语义分析走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9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的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陈亚军;;实用主义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麻天祥;阐释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N];学习时报;2001年
2 周宁;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给心理学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4年
3 王焱;“有话好好说”与“读书先须识字”[N];南方周末;2007年
4 王贵祥;深度阐述西方建筑史的巨著[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商报记者 刘洋;艺术批评应在反思中成长[N];北京商报;2009年
6 胡振;媒体当有所“不闻”[N];中华新闻报;2003年
7 石若英;走向文化的双向对话[N];长江日报;2007年
8 汤拥华;“好读”的文学与批评的任务[N];文艺报;2007年
9 何志钧;文学理论不懈的跋涉者与守望者[N];文艺报;2004年
10 ;文学研究:正在越来越远离文学吗?[N];辽宁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肖莉;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叙述语言变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殷杰;哲学对话的新平台[D];山西大学;2002年
3 杨抒;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5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蔡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传媒文化转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胡月霞;漂泊与离散[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红燕;媒介话语生产机制的突破与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时红燕;媒介话语生产机制的突破与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帆;在语言中和自己相遇[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5 侯星丽;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四海;从经验到语言[D];兰州大学;2005年
7 孙创业;试论诗歌语言与小说语言的区别[D];山东大学;2008年
8 秦萌;从理想语言到日常语言的回归[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田兴斌;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编纂学[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段建平;从范式到专业辞典[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71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7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