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美的实践构建性初探——以南宁市为例
本文选题:美丽城市 切入点:生态美学 出处:《学理论》2015年35期
【摘要】:构建符合生态审美理想的美丽城市,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城市环境是人类世代承继构建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从构建目标、构建主客体和构建载体等要素来考察,城市生态美具有区别于艺术美领域的实践建构性显著特征。结合建设美丽南宁的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城市生态美的实践构建性要素及其优化,对当前全国各地开展的美丽城市创建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Abstract]:Constructing a beautiful city that accords with the ideal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beautiful Chinese Dream. Urban environment is an artificial ecological system inherited by human being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is investig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goal,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construction of carrier and so on. The urban ecological beau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actice construc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field of artistic beaut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case of constructing beautiful Nanning,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ve elements and its optimiz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beauty. It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practice of establishing beautiful cit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作者单位】: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美学研究”(13BZX004)
【分类号】:B83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伟先;;关于建设广西北部湾生态城市群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1年02期
2 黄伟先;许科;;关于建设美丽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的思考——基于城市生态美学视角[J];传承;2014年04期
3 程相占;阿诺德·伯林特;;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J];学术研究;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毕金平;;我国税收立宪之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骆静;;马克思的人之主体性教育观[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汪士;王晓玲;;美学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朱_g;;对近年来农村教育的理性审视与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7 王平;;协商民主对村民自治制度政治合法性的提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徐礼佳;傅宗洪;;从《寒夜》和《花凋》的比较谈当代情境下对现代小说的接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10 王海洋;《儒林外史》审美创造三层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娟;;马克思公平分配理论与现阶段我国公平分配问题初探[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刘祖健;;生态价值异化影响下的城市形态[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卢立峰;李兆友;;论科技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张巍;;大学生责任教育——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6 周建超;;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董学文;;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杜承武;;鸦片战争与白银外流——从道光前五十两元宝罕见谈起[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9 张玉琛;李建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例[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10 黄斌;;关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几个问题[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6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刘玮;1860-1917年的俄国金融业与国家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红宇;公平与效率视阈下的政府经济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敬然;政府分权下大学自主的实现[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俊杰;对《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整体辩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唐伟;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傅艳蕾;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升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金娇杨;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1937-1941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艳;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曾巧黎;通过司法的社会控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晓岚;关于城市本质的理论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1期
2 王新哲;;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协同效应研究[J];城市问题;2008年05期
3 黄方方;;论“首位城市”建设——兼论强化南宁市功能作用[J];改革与战略;2009年01期
4 黄伟先;;关于建设广西北部湾生态城市群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1年02期
5 曾繁仁;试论人的生态本性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J];人文杂志;2005年03期
6 吴卓瑾;徐建华;吕光辉;沈琪;;广西北部湾地区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生态科学;2007年06期
7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8 曾繁仁;;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J];文艺争鸣;2010年21期
9 曾永成;人本生态观与美学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程相占;阿诺德·伯林特;;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J];学术研究;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城市生态管治:城市化压力的政策响应[J];人文地理;2005年06期
2 宁小莉;秦树辉;包玉海;;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探讨[J];人文地理;2005年06期
3 王文元;;保护城市生态刻不容缓[J];书摘;2004年05期
4 陈书琴;城市生态农业及其在我国发展的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陈;;上海城市生态的近代转型:以晚清上海道路为中心[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5期
6 王晓蕴;;城市生态的自然回归——波特兰雨园[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04期
7 古新仁;刘苑秋;丁新权;;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于炜;张立群;林晓辉;李e,
本文编号:1672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7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