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的第二次现代性——从舒斯特曼与韦尔施的审美伦理思想谈起

发布时间:2018-03-28 18:10

  本文选题:舒斯特曼 切入点:韦尔施 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舒斯特曼和韦尔施这两位当今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学者,在审美伦理方面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反对现代性的理性至上和各种恶性区隔,反对审美现代性的区分逻辑,在美学与伦理学、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都更关注两个领域的联姻,这顺应了后现代的跨越边界和填平沟壑。但是,舒斯特曼强调审美对伦理的渗透,却忽视了审美对伦理元素的汲取,在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最终走向差异、多元的伦理审美化,这折射了后现代自身的矛盾,即一方面反思、克服现代性,另一方面却以同一原则消解自身,为了历史而放弃价值观的东西。韦尔施则为差异的后现代审美寻求基础和确定性,从伦理角度寻求审美的普遍共享性,在维护多元性的同时,更倾向于对共享价值的追求,与后现代的第二阶段,即正在兴起的"第二次现代性"、"审美的第二次现代性"不谋而合。
[Abstract]:Schusterman and Wilshch, two important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aesthetics nowadays,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thoughts on aesthetic ethics: they both oppose the rational supremacy of modernity and all kinds of malignant divisions, and oppose the logic of distinguishing aesthetic modern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ethics, aesthetics and ethics, they a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rriage of the two fields, which conforms to the post-modern crossing of borders and filling the gullies. However, Schusterman emphasizes the penetration of aesthetics into ethics. However, it ignores the absorption of ethical elements by aesthetics, the ultimate trend towards dif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ethics, and the pluralistic ethical aesthetic appreci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contradiction of postmodernism itself, that is, on the one hand, it reflects on the other hand, it overcomes modernity.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dispels himself by the same principle and gives up the values for the sake of history. Versch seeks the basis and certainty for the post-modern aesthetics of difference, and seeks the universal sharing of aesthetics from an ethical point of view, while preserving pluralism. It is more inclined to pursue the shared value,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second stage of postmodernism, that is, the rising "second modernity" and the "second modernity of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诗与德:审美与伦理的互动及其在文学中的显现”(04CZW005)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建平;;约瑟夫·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方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孙科;;无尽虚空与死之花火——从松尾芭蕉的中国式误读浅谈现代性中的虚无绝望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罗宁;;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彭锋;;中西美学中的虚与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高建平;;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7 王泽庆;;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8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钱民辉;;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10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长江;;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龙扬志;;一个未完成的现代化方案——试论40年代袁可嘉的新诗理论建构[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滋池;未完成的现实主义:192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面向[D];上海大学;2010年

3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4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高拂晓;期待与风格[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7 修倜;论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袁敦卫;社交形式的变迁[D];中山大学;2009年

10 伍庆;消费社会中的认同[D];中山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韦继丰;现代性视野中的打工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芳;试论国内DV影像作品的现状及其价值[D];河北大学;2009年

5 曹岩;和谐与自由的统一[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8 朱贺福;民国言情小说的现代性[D];温州大学;2010年

9 陈华;“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论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思想[D];温州大学;2010年

10 蒲琳;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主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7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77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3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